首页 > 河北新闻>>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千年水脉焕新颜

时间:2024-09-13 14:39:11  来源:沧州日报  作者:于海涛

千年水脉焕新颜

——沧州市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走深走实

记者 于海涛

8f9181ca-5105-4a1d-af79-3f99ac38ec9e.jpg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伟大成就,正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今起本报在“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专栏中推出系列报道,全面展现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加快建设沿海经济强市、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贡献沧州力量征程中发生的新变化、取得的新成就。敬请关注。

——编者

千年运河,奔流不息,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作为大运河沿线重要节点城市,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全力打造富有文化特色、彰显狮城魅力的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努力擦亮千年运河“金色名片”,打造中国大运河非遗之城。

金秋九月,天高云阔。记者来到位于东光县的大运河谢家坝,只见坝体坚实,静静矗立,运河水沿坝体流淌,“述说”三百年沧桑变化,坝上草木葱郁,一派生态美景。采用“糯米灰土夯筑”技术修建而成的谢家坝,凝结着古代中国水工智慧,被列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

十年蝶变,光彩新生,千年古运河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也时刻提醒我们:做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永远在路上。

一纲举而万目张,一卷解而众篇明。系统的规划体系是做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前提。在规划体系建设方面,我市对标国家、省级规划要求,突出全域统筹,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风貌,不断优化《沧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6个专项规划,完善《沧州市大运河整体景观和城市建筑风貌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沧州段)建设保护规划》,构建起了系统完整的“1+6+1+1”规划体系,为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提供系统指引。

实用创新的工作机制是提升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基础。对此,我市不断建立健全“修缮+防护”管理体系和长效管护机制,坚持调查、保护和监管并重,持续推进大运河沿线文物资源调查和认定,编制《大运河沧州段文化遗产名录》,建立电子地图;做好考古勘探和文物修缮,陆续完成泊头沉船、南川楼沉船等考古勘探,完成沧州铁狮子、澜阳书院等文物修缮;实施重点段落遗产安全防护工程和大运河全线重要点段文物保护监控安防工程,健全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构建大运河公益保护“检察共同体”。

相较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多体现在技艺与文化的传承中。造型多样的泥彩塑兔儿爷、釉色绚丽的唐三彩陶器、精巧细腻的嵊州竹编……走进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沿着“运河岸边”各省(市)展区一路前行,琳琅满目的非遗展品令人目不暇接。场景塑造、沉浸式体验、传承人现场表演……多样化的展示手法,更是为广大市民、游客近距离了解非遗、体验非遗打开了一扇“全景式”窗口。近年来,我市持续完善非遗培育传承体系,开展非遗项目普查建档工作,建立健全非遗名录,完成国家、省级非遗项目数字化记录。截至目前,大运河沧州段沿线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0项,省级非遗项目59项,市级非遗项目190项。同时,我市积极开展非遗项目传承培训,建设了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等非遗培训基地,为非遗技艺的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非遗的艺术灵感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其保护、传承、创新的落脚点也在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沧州武术体验区,跟着电子屏幕中的武术大师学习拳法;在绿茶制作项目展区,跟随视频中的制茶匠人体验炒茶工艺……在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中,各种非遗项目生动鲜活地展示在观者眼前,让非遗走进群众生活、融入大众文化,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泓碧波通南北,千年文脉连古今。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唯有坚持不懈地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才能让这一“流动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责任编辑: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