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定州要闻>>

我市依托历史资源打造京南文化名城

时间:2015-01-28 10:11:00  来源:  作者:

通讯员高景绵王小敏
灰黑色的琉璃瓦、突兀横出的飞檐、色彩斑斓的彩绘、赤红色的仿古门窗……这是我市古香古色的崇文街印象,也是古城恢复改造工程的缩影。
定州地处京津之翼,保石之间,自古就有“九州咽喉地,神京扼要区”之称。作为联合国地名组织命名的“千年古县”、“河北省十大历史文化名城”,依托丰富的历史资源,按照省委书记周本顺提出的“恢复古城、建设新城、改造旧城”的总体要求,我市谋划实施了古城恢复改造工程,着力打造京南文化名城。
我市境内现有国保单位9处、省保单位13处,馆藏文物5万余件,国家级文物1000余件,数量居全省各县(市)首位。汉中山墓群,出土了一批金缕、铜缕玉衣、铜缕石衣,为定州赢得“金缕玉衣之乡”的美称;素有“中山庙学甲天下”之谓的文庙,始建于唐代,是河北省现存规模最宏大、建筑格局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孔庙建筑群;开元寺塔,世界上现存最高的砖木结构古塔,有“中华第一塔”之美誉;定州贡院,我国北方唯一保存最好的州属贡院。
酒香也怕巷子深。“众多文物古迹散落在破乱的民宅中,周边的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落后,赶上了周遭的学校放假,别说是来个大轿子车了,就是一般的客车都很难通过。”市文广新局分管文物工作的副局长曹祖旺坦诚地说。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我市的历史资源,按照“恢复古城、建设新城、改造旧城”的总体要求,我市以科学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为前提,谋划实施了古城恢复改造工程。“古城恢复改造项目区将以开元寺塔和贡院为核心,通过对区域内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打造一个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特色商业相结合的综合性文化园区。”市城乡规划局总工程师杨丽娜介绍说。
古城恢复改造项目总占地160公顷,总投资约66亿元,共划分为四大片区。开元寺片区将恢复建设开元寺;贡院片区将在贡院南面建设贡院广场,广场东部恢复武考场,两侧建旅游服务设施;晏阳初广场片区将建设定州历史博物馆,该馆位于整个工程的核心位置,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采用坡屋顶、斗拱等特色建筑风格;定州中学片区将复原明清风格的定州古州署,并将配套建设崇文街。两条街道总建筑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明清风格古建商业街区。目前,古城恢复改造征迁工作圆满完成,博物馆、古州署、开元寺三大功能性、标志性建筑开工建设。项目完工后对我市打造京南文化名城,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将起到促进作用。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古城定州在留下文物古迹的同时,还孕育了一大批历史名人,这些历史的积淀都是打造京南文化名城强有力的保障。战国杰出军事将领廉颇,创作“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的汉代音乐家李延年,晋代著名军事家、文学家,与祖逖一起“闻鸡起舞”的刘琨,写出“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唐代诗人崔护,以《陋室铭》而闻名于世的刘
禹锡,现代音乐家、人民艺术家、革命家创作了著名的抗日歌曲《松花江上》的张寒晖……这些“泰斗”级的“明星”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散发着耀眼的光芒,照亮了定州几千年的历史。
在定州留下足迹的历史名人更是数不胜数。北宋时期,司马光、韩琦、苏轼等一批名臣良相先后在此任职,与爱因斯坦齐名的世界十大名人之一晏阳初先生曾长期扎根定州开展平民教育。其中,苏东坡在定州任职期间所创的定州大秧歌剧种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亲手植下了至今仍存活于世的“龙凤双槐”;他发现了雪浪石,建造了雪浪斋,写下了雪浪诗……为定州这座古城增添了许多浪漫色彩。
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需要不断注入现代符号才能激荡出蓬勃的生机。我市基于保护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的目的,成立了中山文化研究会、苏轼文化研究会、晏阳初文化交流中心、吹歌文化研究会等,使中山文化、定瓷文化、科举文化、秧歌文化、吹歌文化大放异彩,为定州打造京南文化名城增砖添瓦。
除了古城恢复中营造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外,我市新城建设中将通过命名“苏东坡大街”、建设名人纪念场馆等方式,充分挖掘历史名人文化资源。新建路灯造型也将融入唐、宋时期古建元素,以彰显定州古国风韵。此外,新城区内还将打造一批展现定瓷文化的城市雕塑,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凸显定州的文化内涵。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