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新闻>>

坐着高铁看中国·河北之旅|一位北京科技人员的“双城生活”

时间:2020-10-04 14:18:10  来源:河北新闻网  作者:

京广高铁对河北影响几何?让我们来看一看——

一位北京科技人员的“双城生活”

9月28日,在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赵县实验基地,陈诚在操作精准配比智能施肥系统给农作物施肥。 河北日报记者方素菊摄

9月28日一大早,吃完早饭,陈诚就拎起电脑赶往北京西站。这天他要到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赵县实验基地采集甘蓝生长数据,用来做关联分析。

陈诚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的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研究,是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宗蔬菜无人农场团队核心骨干成员。最近,他的主要工作是在赵县实验基地做蔬菜规模化生产人机智能协作技术的研究实验。

坐了1个多小时的高铁和不到1个小时的汽车,9时多,陈诚到达赵县实验基地的无人农场。这里绿油油的甘蓝长势喜人,无人机正在上空盘旋。在这里,从甘蓝的无人化深松、旋耕作业,到智能无人化起垄作业、人机智能协作移栽作业、无人水肥施用作业、无人植保作业等甘蓝种植关键环节全部实现了无人化,其收获也采用无人化采收作业方式。目前,这项由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吴华瑞研究员领衔探索的技术,已入选“2020年农业农村部全国十大引领性技术”。

“这次来主要通过无人机采集甘蓝的常规图片和多光谱图片,并结合传感器在田间收集的墒情数据和病害发生情况做关联分析,从而预测甘蓝的长势、营养情况、病虫害发生情况,指导农场田间作业。”陈诚介绍。

平时工作生活在北京,一周来一次石家庄,有时当天往返,有时一待就是一星期。这样的“双城生活”,陈诚已持续了6年多。

对这样的“双城生活”,陈诚并不觉得累。“特别是这几年,在做技术成果研究和落地转化过程中,石家庄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土壤、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技术试验基础条件,还建起了食堂、宾馆,让我们可以连续几周在这做实验。”陈诚说。

石家庄在大田作物包括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的栽培和研究上具备良好的优势,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农业方面的技术、人才短缺状况逐渐凸显。如何弥补技术、人才短板,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成为萦绕在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院长田国英心头上的一道难解之题。

2012年,京广高铁全线贯通,从北京到石家庄的时间缩短至1个多小时。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石家庄市搭建起引进京津人才平台,鼓励本市企事业单位与京津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田国英的心里亮堂起来:“要抓住机遇,吸引北京、天津的科技团队、专家到这里工作,让农业信息化、设施蔬菜栽培、农田废弃物处理、食品保鲜加工等现代农业急需的技术在石家庄落地转化。”

2014年,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合作,组建了“互联网+现代农业联合工作站”。从那时起,陈诚和他的同事们开启了北京、石家庄间“双城生活”。

6年多来,在陈诚和他同事们的“双城生活”中,双方的合作不断走向深入。2017年,双方共同打造了“赵县园区农业物联网综合示范基地”;2018年联合共建“石家庄市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0年在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建立“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石家庄创新示范基地”。目前,双方联合申报实施的省、市级科技项目达到6项。

6年多来,农业物联网、水肥一体化、遥感、无人农场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在石家庄落地转化。其中设施蔬菜生态环境智能调优控制技术及装备项目,目前在石家庄、廊坊、沧州、衡水、邯郸等7个设区市18个设施蔬菜生产县累计推广面积20.8万亩,亩节支增收1871元,新增经济效益2.44亿元,节约水资源366.91万立方米。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三地之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不断畅通。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进一步加强了同北京、天津等地高层次科研团队的联系,使他们的先进技术和产品落地河北进行中试、示范,让石家庄市乃至河北省传统农业在更多人的“双城生活”中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型。 (河北日报记者 方素菊 通讯员 李红雨)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