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新闻>>

【传承红色基因】吕玉兰:做人民公仆 为人民服务

时间:2021-09-08 17:32:00  来源:邢台广播电视台  作者:

在上个世纪,15岁的吕玉兰舍弃求学之路,甘愿回到一穷二白的家乡,带领全村群众植树造林、发展生产,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今天记者再次走进吕玉兰的家乡东留善固村,追访吕玉兰的一生,感受永不凋谢的玉兰精神。

位于临西县东留善固村的吕玉兰纪念馆内,高大洁白的吕玉兰雕像栩栩如生。村子北边的吕玉兰纪念林里,树木葱郁,生机勃勃。

临西县东留善固村党委副书记 吕继涛:我身后这片林子,是吕玉兰老书记当年带领东留善固人一棵一棵种出来的,乡亲们忘不了老书记的恩情,后来把这片林子命名为吕玉兰纪念林,永久保存。

东留善固村原是有名的穷沙窝。1955年,15岁的吕玉兰高小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抱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远大理想,毅然回到家乡参加农业生产。同年被推选为东留善固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妇女社长。看着村北那片白茫茫的沙荒地,她下定决心:植树造林,改变环境!

但在千亩沙荒地上造林,可谓困难重重。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没树苗,也没钱买。于是吕玉兰找老党员商量后决定,采榆钱自己育树苗。

临西县委党校原副校长、副教授 孙俊嘉:她听老党员老干部说这个年前植树,先扎根容易活,也就是说成活率高,所以她就带领着这些姐妹们,年前不怕寒冷,进行植树造林。天气很冷了,冻得手我们土话说就像发面馍馍一样,就是肿了,脚上冻得都长疮流脓,那个脓就跟袜子和鞋粘到一块了,一到晚上睡觉的时候都脱不下来,一脱就钻心疼,就穿着鞋来睡觉。那个时候,一个十几岁的一个姑娘。也顾不上梳洗打扮,忙得头不顾得梳,脸不顾得洗。一心想着早点把树植上,多植把它植好。

就这样,吕玉兰和她的伙伴们逢春采种育苗、逢冬栽树造林,硬是在沙荒地上育成100多万株树,长达8华里的林带,锁住了风沙危害。到了1964年,树木育苗达到四十亩,除了自给外还支援其他地区十万多棵。从此,东留善固村林荫茂密,沙窝变良田。

吕玉兰纪念馆讲解员 王超月:我身后陈列的是玉兰书记42岁时,在河北农业大学学习时留下的学习笔记。当时她剪贴和摘抄了数万字的资料,做了近50万字笔记。

“学有榜样,干有目标”,这是吕玉兰常讲的一句话。在她的笔记本上可以看到,她每到一个地方,都详细地记录下当地的情况、工作内容和存在的问题。

吕玉兰纪念馆讲解员 王超月:玉兰(书记)工作有个特点,那就是抓得很实,也可以说是求实。她说干部下去不要做浮在水面上的葫芦,要做沉到水底的秤砣,在担任临西县委书记期间,她提出“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县委常委们带领县直机关干部,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分别在170多个生产大队蹲点,同基层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吕玉兰的劳模事迹在全国广为流传,但同时,也有人对她的事迹有一些不理解的看法,还有人背地里说她傻,叫她“傻玉兰”。1966年,吕玉兰发表了介绍自己人生观的文章《十个为什么?》,通过这篇文章,吕玉兰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以及她的真实想法,她决心做一个“傻于集体、傻于人民、傻于社会主义”的人,这篇文章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几十家媒体广泛转载。

吕玉兰在工作上处处争先,在生活上却从不讲究。一件棉袄穿九年,破了补一补,补了接着穿。纪念馆内留存的数十张吕玉兰照片,记录了她各个时期的生活工作状态。唯一不变的,是她充满阳光的笑容,以及总是扎在头上的一块白毛巾。

临西县委党校原副校长、副教授 孙俊嘉:她出生在东留善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的时候她就喜欢裹着白毛巾,给咱这一方农民一样。可她当了县里领导、省委书记,也始终裹着白毛巾,参加一些国家的重要会议也裹着白毛巾,她提示自己,我是农民的女儿,我要永远想着党的恩惠,为群众服好务,为农民服好务。

1981年9月,组织上决定调她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到正定后,她不搞特殊化,住的是又暗又潮湿的平房,很多同志提出要给她换房子,但都被她婉言谢绝。工作中吕玉兰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本色,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处处为人民着想。

原临西县委党校副校长、副教授 孙俊嘉:她骑着自行车到各乡镇、好多村庄,去了解民情,都知道正定是一个高产穷县,根据了解的情况,她给当时在正定工作的习总书记和其他领导他们进行了研究,她执笔给中央领导写了实情,经过上边来工作组核实情况,确实是一个高产穷队,给国家纳的贡献太多了,所以就给她这个县减免了2800万斤公粮,给正定人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1994年,吕玉兰逝世一周年之际,习近平同志曾专门为她撰写文章《高风昭日月 亮节启后人——深切怀念吕玉兰同志》,文中高度称赞她“朴实无华,任劳任怨,严以律己,处处表现出劳动模范的崇高风范,时时记住自己人民公仆的身份,实践着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吃得下苦、经得起委屈、不计较个人得失,吕玉兰的力量,就来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崇高的目的。正如她编的顺口溜一样:“参加劳动不能忘,艰苦朴素最高尚,全心全意为人民,保持本色第一桩。”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