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办公室联合调研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为让老百姓享受高水平医疗服务,保定以打造世界一流生命健康之都为目标,率先在全省全面推进医疗卫生集团改革,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易县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要求,积极推进医共体建设,实施“五大工程”,构建了“县强、乡活、村稳”的医疗服务体系。
系统提升工程
——解群众之所困,以有效的分级诊疗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就医需求
构建县乡协同发展格局。全县形成了县医院打造“核心+”、中医院打造“康复+”、妇幼保健院打造“特色+”、乡镇卫生院打造“区位+”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畅通三级双向转诊通道。印发《关于落实分级诊疗制度规范双向转诊工作的通知》,规范县、乡、村上转、下转、平行转三级转诊流程,按照急症急救、慢病预约、急慢分治的原则,推进患者有序就诊。
推进防治结合保障健康。坚持医防协同、上下贯通,以健康宣教经常化、健康体检常态化、慢病管理规范化,根本上推动 “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启示:分级诊疗是推进医改的核心内容。该县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实现急性病、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的基层首诊和转诊,构建布局合理、层级优化、功能完善、协同联动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结合疾病诊疗特点,围绕患者预防、治疗、康复、护理等不同需求提供科学、适宜、连续、高效的诊疗服务,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极大满足了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提升了医疗质量和效率。
群众在当地就医。 资料片
民心服务工程
——行群众之所嘱,以贴心服务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就近享受县级医疗服务。为实现“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建立县级远程会诊中心,将心电、DR、CT“三个中心”远程会诊系统覆盖到全县各乡镇卫生院。由卫生院采集信息,县医院免费诊断,既解决了基层心电、影像技术人员不足的困难,又方便了群众在基层就医。
在家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四到家”(护理+康复+安宁疗护+巡诊)服务,将“护理+康复”从医疗机构延伸到社区、家庭,采用预约、定期上门等方式为长期卧病在床外出困难、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以及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和家庭指导康复,形成完整的“护理+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让居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优质的连续性服务。
在院共享便捷惠民服务。一方面推行信用医疗服务。对所有参保居民实行“免收住院押金,出院即时结算”惠民政策,为患者提供简便快捷的医疗服务,避免“小病拖、大病扛”现象。另一方面提供便捷服务。各医疗机构均设置便民服务台,为患者提供就诊预约、转诊等全方位服务,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高住院诊疗服务运行效率,提升了医患双方满意度。
启示:各地要在县域医共体建设提速,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公共卫生防护网织牢织密,群众身体健康更有保障等方面持续用力。处处把人民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到“书记工程”“分级诊疗”,小到“轮椅”“充电宝”,医共体建设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为人民服务中来,着眼如何用心、用情、用力服务人民群众,才能当好人民群众健康的“守门人”。
建设保障工程
——谋群众之所需,以强有力的投入保障提升供给侧医疗救治能力
加大投入强县级。一方面提升硬实力。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实施县医院门诊医技综合楼、中医院迁建、妇幼保健院改扩建等项目,购置128排CT、1.5T核磁共振、高端彩超等设备。另一方面强化软实力。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等知名专家作为专家指导,举办中国·易县易水学派传承创新发展大会,推进易水学派学术思想研究与创新发展进程。整合医疗资源,形成“乡—县—京津”远程即时会诊专家诊疗圈,提升医疗服务软实力。
夯实基础优基层。立足基层群众诊疗需求,完善基层硬件设施,助力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提升,推进“机构、服务”两个全覆盖。为27家乡镇卫生院购置相关医疗设备并建成标准化国医堂,满足基层诊疗需求;推进各乡镇卫生院走特色化发展路线,通过名医下沉、科室共建下沉、专家门诊下沉、挂职副院长下沉、县级医院分院下沉等“五下沉”举措,送医送技下乡,实现服务全覆盖。
启示:政府投入是加速医共体建设的保障。该县始终秉持“大健康”理念,将医共体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实现了经费的足额到位,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投资近10亿元实施一大批医疗卫生项目、购买医疗设备;医疗保障不断加强,筹集医保资金4.15亿元,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97.33%,受益达到62万人次。
管理改革工程
——知群众之所苦,以科学精细管理落实群众“健康守门人”职责
建立内部高效运营机制。易县医疗卫生集团找准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建立党委领导、集团院长负责的一体化领导体系,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形成上下一体、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以机制推动集团发展。构建起协调统一、统筹推进、运转高效的垂直领导扁平化管理模式,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建立“十统一、两规范”运行机制;规范多点执业、双向转诊。实现三级医疗资源共享、上下联动,为群众提供同质化医疗服务。
构建科学绩效管理机制。印发《关于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通知》,鼓励符合条件的医师在集团内医疗机构间多点执业,促进医疗资源合理流动。印发《医务人员绩效管理指导意见》,建立“三步绩效量化工作法”激励机制,落实全员绩效管理,建立按岗取酬、绩效挂钩、多劳多得的岗位绩效管理分配机制,充分调动了医务人员积极性,实现“服务能力、群众满意度”的提升。
启示:体制机制改革是医改取得实效的关键。该县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厘清行业主管部门与医共体、医共体牵头医院与成员单位之间的权责界限,落实政府办医主体责任,强化卫生健康部门的指导和监管职责,赋予医共体资源(资金)调配、内设机构与岗位设置、内部分配、运营管理等自主权,真正发挥县级卫生健康部门、医共体管理层和成员单位的积极性,激发医共体运行活力,针对医院运行机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要素统筹推进改革,以点带面,逐一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为医共体建设顺利推进提供了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
一把手工程
——想群众之所想,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强力推动医疗服务水平提升
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易县压实党委政府主体责任,促进县乡村“党政一把手”高位推动。成立由县委书记、政府县长任主任的医管会,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县委深改会、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积极创造条件,提供环境支持,全力以赴把县域综合医改做实、做优、做强。
组建集团运行新模式。出台《关于组建医疗卫生集团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实施方案》,建立医管会领导下的集团运行模式,组建以县医院为牵头单位,县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27家乡镇卫生院及469个村卫生室为成员单位的医疗卫生集团,为医共体建设打下良好运行机制基础。
部门协同发力齐上阵。制定《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三个责权清单》,明确“政府办医、部门监管、集团运行”改革模式。卫健、人社、编办、财政、医保等部门围绕改革目标任务,在编制设置、财政投入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了思想统一、目标一致,齐抓共管的强大工作合力。
启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满足群众的期盼是推进县域医共体改革的根本动力,党的领导是推动医共体建设取得实效的根本保障。医共体建设,事关广大群众,牵涉多个部门,情况复杂,没有地方党委政府的高位推动,医共体建设难以取得实效。该县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主体作用,医共体建设实行党委政府“双挂帅”,由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任医管会主任,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强力推动,形成了党政共同推动的良好局面,夯实了医共体建设的组织基础。
(撰稿人:冯颖文 孙杰超 闫海芳 李倩 梁优 张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