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天空湛蓝,一片古建筑掩映在保定市中心的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中。阳光透过一棵棵古树,在地面投下斑驳的树影。曾在保定读书的陈楚,走在沧桑厚重的青石板路上,看着古色古香的建筑,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
4月17日,游客在保定市西大街游玩。河北日报记者 史晓多摄
陈楚所在的地方,是始建于元代、有着“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的直隶总督署。作为清代军政衙署建筑,直隶总督署是清代直隶总督的办公处所,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从读书到工作,陈楚在保定生活近20年来,已记不清有多少次踏进处于闹市的总督署。“公生明”礼仪之门、天下衙门专题陈列展、方观承《御题棉花图》……和总督署有关的一切,陈楚都十分熟悉。
“总督署内的古树让我印象最为深刻,古柏、古枣树、古丁香……你看,树皮上的裂痕和皱纹,就像岁月刻下的年轮,透露着自然的力量和坚韧。树上还有小牌子标记着它们的年龄,最老的树龄有500年以上呢!”陈楚告诉记者,这些年,古树附近有了养蜂人,每到古树开花,养蜂人就开始忙碌了。“可以尝尝用百年古树蜜制作的冰激凌,那可是直隶总督署最红的文创产品,散发着历久弥新的‘保定味道’。”
距离直隶总督署不远,就是保定古莲花池。虽然门前大路上十分热闹,古莲花池却不慕这种喧哗,恬然娴静地端坐在那里。走进这处古典园林,白牡丹已经绽放,廊桥上、亭阁内,到处都是游人。“现在园内草木生长、鲜花怒放,不仅能欣赏‘湖中有景、景中含诗’的优美画卷,还能感受到中国传统审美意境和高超的造园艺术。”同行的保定市历史文化学者吴建立说。
东至莲池南大街,南至兴华路,西至恒祥南大街,北至西大街北侧,漫步直隶总督署—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古宅民居鳞次栉比,一砖一瓦浓缩了保定的历史风情。这片区域内,分布有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还有光园、第一客栈等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其中,具有清末民初中西合璧建筑特色的西大街,着眼恢复古街风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已成为当地最具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
“清风民韵”建筑风格的壁柱,半圆拱顶门窗,保存完好的传统砖雕工艺……建于宋、成于元、兴于清的西大街,曾是保定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这里“中西合璧、南北交融”的建筑风格,彰显着一座古城的时代印记,被誉为“直隶第一街”。
“这条街是老一辈人最爱逛的一条街,它承载着许多人的美好回忆。”在西大街住了50多年的安建国介绍,他年轻时到稻香村买过糕点,逛过各种绸缎庄、字画店,还到乐仁堂、万宝堂等药铺买过药。说起西大街的过往,老人滔滔不绝。
随着时间的流逝,西大街也曾因房屋年久失修、店铺业态杂乱,失去了往日繁华。近年来,随着古城保护更新项目的实施,保定市充分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非遗老字号资源,打造有思念、有味道、有故事的“直隶第一街”。
“修旧如旧,避免同质化,是西大街改造提升的理念。”保定市文发集团古城保护建设开发公司相关负责人龙涛介绍,他们对古街样貌最大程度保留,最小程度干预,用传统材料、传统工艺恢复老城记忆,使得一大批老建筑焕发出新活力。
在西大街,记者被一座别具风格的建筑吸引,它便是清末民初时期保定“五楼”之首——义春楼。站在颇具古风的门前,依稀能感受到昔日人来人往的繁华气息。厅堂内木质的楼梯、房梁,让人仿若穿越到了老保定的旧日时光。
“你看义春楼的这面墙体,里面保留着历史建筑,但屋顶的房梁我们加装了一层木质结构,这样既保持原样,又对房屋进行了加固。”说话间,龙涛又带记者来到一座中西合璧的客栈。“1918年,毛泽东、蔡和森等来到保定,当时就住在这座第一客栈。他们与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的同学促膝长谈,并同游古莲花池等地。”龙涛介绍,第一客栈整体建筑保存较好,外墙没有大动,保留了历史原貌,内部展陈讲述了当年的红色文化故事。
如何在保护好的基础上,利用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对此,西大街启动“凤还巢”计划,向全市征集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老字号企业入驻。在西大街直隶文化体验区,抬头望去,大宋定窑创意工坊、古城香遇坊、直隶安家罩饼等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店铺依次排列,游客们兴致盎然,拿着手机拍个不停。
走出西大街,身旁高楼大厦林立,车辆川流不息。同行的工作人员说,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老街仍能保留原有风貌,其意义不在于有多少老字号店铺,也不在于能否持续维系当前的繁华,而在于古老的文脉融入日常、传承发展,在新时代获得更加隽永的生命力。(河北日报记者 史晓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