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新技术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使之富有时代活力、更好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对作为网络空间重要力量的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新媒体使用引导,不仅关系他们个人健康成长,而且直接关系着思想阵地的巩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讲好新时代的思政课,要在尊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创新工作内容、教育载体和互动机制,真正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
增强理论自信。互联网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传播的有效手段,可实现从可读到可视、静态到动态、一维到多维的转变,特别是能够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实现思政教育线上线下的优势互补,使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内心的升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回应时代要求,不断调整策略,通过网络技术手段,用鲜活的例证、可信的论据,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夯实学生的理论底气、坚定理论自信,要善用网络进行舆论引导,把科学理论讲清楚,让学生在学好自身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筑牢理论功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进行国际比较,更加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真正弄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牢牢站稳政治立场,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旗帜鲜明,切实肩负起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优化有效供给。高校学生是网络空间的有生力量,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当前,部分高校为了补齐网络思政教育的空白,多以文件解读、事迹宣讲、重要会议精神传达等单向性、静态性方式,将内容直接搬到校园互联网平台,导致网络思政内容针对性不强,难以产生针对学生群体的定向引力。高校应利用网络平台交互功能、大数据分析、AI智能导学等技术,发挥互联网对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影响作用,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入耳入眼,更能入脑入心入行。高校网络思政课教师要从互联网海量信息资源中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对相关内容加以整合、提炼与处理,将其改造为遵循网络心理学规律,针对学生心理、行为特征的教育内容,来及时解决学生思想中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深度、高度又有温度。
突出精准施策。结合高校专业特色,要有针对性开展理想信念、职业素养等方面的网络思政教育,实现精准育人。这种互联网与思政教育的深层融合和紧密契合,能够让数字信息技术优势最大限度发挥,让思政教育“随时在线”,真正凝聚起网络社会正确价值观教育的“最大公约数”,在当前“互联网+思政”的网络空间中衍生出更多的学习场景。比如,网络党建团建、网络理论宣讲、网络心理咨询、网络知识竞赛等。利用信息化、艺术化与科学化手段打造分层次、有个性且高品质的内容体系,为学生定制“第二课堂”自主学习菜单、推送相关公告和信息,更好匹配学生兴趣和特长,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从“要我提升”到“我要提升”的转变。高校要定期制作并发布独具校园文化特色、学生参与性强的网络文化建设活动,以既有丰富内涵又有新颖传播形式的网络作品,助力打造“精准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