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合作 搭平台 谋转化
我省交出京津冀协同创新成绩单
十年来,河北省科技厅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加快打造“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完整链条,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努力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2023年,全省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10亿元,是2014年的12倍。
2023年5月1日拍摄的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河北日报记者 耿辉摄
开展重点领域联合攻关
京津冀拥有数量众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创新基础扎实、实力雄厚。
2014年以来,京津冀三地科技部门先后聚焦南水北调环境影响、京津冀一体化交通、智能制造、精准医疗等领域,累计实施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177项、支持经费8600余万元,项目成果已在相关领域实践应用。
例如,对南水北调工程环境影响的研究,有效促进了雄安新区的生态规划、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京津冀地面沉降区轨道交通状态的研究,已应用于京津城际铁路沿线典型沉降段整治,以及大张高铁、雅万高铁等工程沿线地面沉降工程设计。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地聚焦基础研究关键共性问题,开展协同攻关,目前支持资金规模已增加至每年3000万元。”
除了基础研究合作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合作项目也是京津冀协同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2022年起,省科技厅启动实施该合作项目,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吸引10项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成果到河北转化落地。组织该院力学所与河北壹雪制冷科技有限公司签约,转化落地了首批揭榜挂帅“二氧化碳跨临界冷热联供机组”项目,推动张家口蔚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外,积极争取科技部组织实施雄安新区科技创新专项,支持疏解企业、医院、高校等开展技术攻关、搭建创新创业平台。目前已累计支持43个项目,政府资助经费超2亿元。
在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方面,组建河北耐盐碱作物种业科技创新团队给予稳定支持,与科技部联动实施“华北平原轻盐碱瘠薄耕地产能提升与第二粮仓建设”国家重点研发项目。
吸引更多京津科技成果到河北孵化转化产业化
前不久,2024年京津冀高级技术经理人培训班在北京开班。这是今年首场京津冀高级技术经理人培训班,来自京津冀高等院校、科技企业等相关单位的57名技术转移从业人员参加培训。
技术经理人是连接技术和市场的纽带,承担着成果挖掘、培育、孵化、熟化、评价、推广、交易等任务,日益成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领域的主力军。
为健全技术转移服务体系,近年来,河北举办京津冀中高级技术经理人联合培训班,培训证书三地互认,累计培训300余人,形成多层次、梯度化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建成省级以上技术转移服务机构141家,所有设区市均建有常设技术市场,与京津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开展常态化对接合作。
与此同时,河北持续推进科技金融工作,为科技企业提供资金“百宝箱”。
省科技投资引导基金与中国国投高新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等联合设立规模10亿元的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
与国新思创投资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合作设立产业数字化子基金,总规模5亿元,重点投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助力河北钢铁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在“源头活水”的滋养下,一批批科技成果加速走向市场。目前,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已投资支持固安鼎材科技有限公司OLED有机发光材料、河北同光晶体有限公司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单晶衬底制备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壮大了地方特色产业集群。
持续推进协同创新平台载体建设
走进位于邢台市临西县的河北省轴承产业技术研究院研发基地中试车间,“工业机器人减速器”研发课题组的技术人员正在优化新产品轴承精度。
临西县工业机器人减速器轴承生产起步晚,发展较慢。如何破题?在省科技厅的牵线下,河北省轴承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携手攻关。
2023年,双方联合研制出工业机器人活齿架减速器专用轴承。“新产品具备高承载能力、高精度、高刚度等特点。”中试车间主任郭金亮介绍,一套轴承可替代现有的多套轴承,能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对接企业实际需求,河北引入京津等地科研资源,与省内11家产业技术研究院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已攻克30多项关键共性技术难题。
协同创新,要有平台做载体。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国家首个综合类技术创新中心,河北按照《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建框架协议》组建河北中心。目前,河北中心已完成6个研发中心组建,进入了实体化运行阶段,今年已启动实施7个重点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进一步推动创新资源聚集、产业技术供需对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
新的平台在成长,原有的平台在升级。
保定中关村,是北京中关村京外第一家创新中心。自2015年成立运营以来,已吸引362家企业和机构注册办公,累计培育国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60余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2家,推动了京津保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协同创新平台的网络越织越密。衡水、邯郸、唐山相继与中关村签署科技园区合作协议,共同建设中关村创新中心,打造“类中关村”创新生态。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合作平台也相继在河北落地。中国农业大学在涿州建设的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主体通过工程验收。引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京津省外“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唐山研究院、北京大学邯郸创新研究院等10家河北省合作共建科技平台示范基地。
持续深化创新资源开放共享
大型钢材打捆机器人是唐山中科领航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研发的一款新产品,但企业在设计控制系统时一度遇到“拦路虎”。
“从市场购买这项技术开发的服务,价格高不说,可挑选的合作对象也不多。”该公司技术负责人金友仲说。
2021年,利用河北省科技创新券信息管理平台,中科领航对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过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顺利实施。现在,大型钢材打捆机器人已收到多家钢铁企业的意向订单。
“2018年,京津冀三地正式启动科技创新券协同发展工作,打破了行政壁垒,实现了科技创新资源的双向流通和有效互动。”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三地已遴选出1155家提供开放共享服务的科技创新服务提供机构,其中北京508家、天津414家、河北233家。
开放共享,也让大型科研仪器“忙”了起来。河北实现了和京津网站仪器资源信息的互联互通,目前平台已汇集超过7800台/套原值20万元以上科研仪器设备。
在联合举办系列科技活动方面,三地已举办九届“京津冀青年科学家论坛”,累计汇聚百余名院士等高层次专家与会报告,吸引5000余名青年学者参会交流,有力推动了三地基础研究协同创新迈上新台阶。做强“科技成果直通车”品牌,每年开展活动百余场,引进一大批京津优质项目到河北转化落地。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围绕共同关注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继续实施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共建高水平科技平台,合力推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在差异化平台建设、关键技术协同攻关、科技成果区域内转移转化等方面形成突破。与京津两地高能级创新平台共同谋划建设一批协同创新平台,推进仪器共用、成果共享、人才共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成果孵化与中试基地、创新应用场景等共建共享,用好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加快形成信息共享、标准统一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推动京津冀科创资源共享,深入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及科技创新券合作,通过项目合作、科技特派团组建等方式,加大京津科技人才柔性引进力度。扩大区域科技金融协作,发挥省科技投资引导基金作用,组织开展企业融资对接活动,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京津冀优质科创企业和项目支持力度。(河北日报记者 王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