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日报 记者 张玫
不出社区,就可以品尝到无公害蔬菜;不用去医院排队,便能享受到专家级诊疗;无需跑律师事务所,关心的法律问题有专业人士一对一答疑……对于每一位城市居民来说,如今的社区便民服务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切实给社区居民提供常态化、公益化、多元化的便民服务,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实现资源共享,6月18日,西港路街道红卫里社区党委组织开展“和谐红卫,便民市集”活动,为居民提供政务上门、专家义诊、法律咨询等服务。
全面的贴心服务,为居民带来实惠。在“和谐红卫,便民市集”活动中,居民生活中琐碎的烦心事,在这里都能得到解决。
观察需求、解决问题
幸福,从一棵蔬菜开始
一大早,红卫里社区居民白女士便来到活动现场,为家人挑选无公害蔬菜。“这些蔬菜不用化肥和农药,价格会比超市供应的略贵,今天便宜,就多买些。”说罢,白女士拎起手中的购物袋,“你看这些新鲜的西红柿、茄子、豆角、韭菜,全部2元钱一斤,算是‘捡大便宜’了!”说完,她哈哈大笑起来。
白女士口中的“大便宜”来自绿色有机种养示范基地——抚宁区汉风耕读苑农场,不仅菜品物美价廉,农场的工作人员还贴心地为居民发放了蔬菜券。
“便民市集”的无公害蔬菜受到居民欢迎。
居民在“便民市集”挑选无公害蔬菜。
“红卫里社区是一个老旧小区,老年人居多,我们在工作中要特别注意观察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想要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就要从一棵蔬菜、一场义诊这样的小事做起。”红卫里社区党委书记王伟伟说,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动能,满足居民群众高品质、多元化的生活需求,才能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组合资源、下沉服务
满足,从“便民”二字开始
在红卫里社区,把居民需求清单转化为项目清单是做好社区治理工作的第一步,当“有没有”的问题多数得到解决后,还需要努力做到“好不好”的回访。
“脑梗之后,我总是出现耳鸣的现象,现在吃的这两种药,您看我需要换药吗?”居民刘大爷拿出自己的药盒,放在义诊台上。
“您把手放这儿,我先把把脉。”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秦皇岛医院(秦皇岛市中医医院)脑病科专家刘淑萍将手放在刘大爷手腕处,时而无名指用力,时而中指下压,为刘大爷仔细诊断病情。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秦皇岛医院的红卫里社区门诊部自2016年成立以来,通过三甲医院专家的技术指导与帮扶,帮助社区形成了“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居民就医新格局。
这次“和谐红卫,便民市集”活动中,针对社区居民老龄化的特点,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秦皇岛医院派出了呼吸科、脑病科、内分泌科等科室的7位专家前来为居民义诊。
“除了满足居民的就医需求,我们也对很多之前治疗过的患者进行一个回访,现场解答他们在身体康复期间关切的问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秦皇岛医院红卫里社区门诊部主任苏铁飙说,社区举办的“便民市集”可以将全面、便利的医疗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在医疗资源与居民需求之间架起桥梁,将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落到了实处。
中医专家现场问诊。
居民不出社区享受专家级诊疗。
“‘便民市集’重点在‘便民’,市集的一头是民生,一头是社区管理,将优质资源组合起来,下沉进社区,以高品质的服务为居民解决生活中最实际的问题,让居民有满足感,这才是‘便民’二字的宗旨所在。”王伟伟说。
学法在前、用法在后
和谐,从良好法律意识开始
“这本《民法典》送给您,有什么需要解答的法律问题,咱们这有专业的法律人员。”烈日下,红卫里社区志愿者吴春民顾不得擦拭头上的汗珠,卖力地“吆喝”着。
“我本身是做物业工作的,借便民市集向居民宣传法律法规。”吴春民说,“居民普法工作做得越好,纠纷就会越来越少,对于促进和谐社区建设有重要作用。”
“结合‘打击和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的主题,我们为居民带来了相关的宣传资料。”秦皇岛市西港路街道办事处司法所所长李艳红介绍,普法进社区就是要告诉居民,不要等到需要法律的时候才关注法律,而是日常生活中要培养良好的法律意识。“将‘学法’放在‘用法’之前,可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民法典》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是最实用的一门法律,也是我们常年进行宣传的重点。”在“和谐红卫,便民市集”活动现场,李艳红还围绕房屋漏水、拖欠租金、高空抛物等一系列热点问题,用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语言为红卫里社区的居民进行讲解,力求让居民记得住、用得上。
为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红卫里社区党委还组织志愿者现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向居民普及垃圾分类常识。
“便民市集”上的普法宣传。
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为居民讲解法律常识。记者 张玫 摄
“让社区内外的优质资源有效流动,既夯实了基层治理基础,精准对接民生需求,也确保了服务的有效性。”王伟伟告诉记者,社区“便民市集”将居民、医疗团队、志愿服务队、爱心商家紧紧地连在一起,有效推动了以居民为主体、多元参与的社区治理新模式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