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岁月峥嵘;75年,波澜巨变。新中国成立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唐山人民团结一心、锐意进取,实现了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贫穷走向温饱并迈向富裕的历史性跨越,全市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唐山经济实力十分薄弱,1952年全市生产总值仅4.5亿元,全部财政收入0.8亿元。历经社会主义改造和两个“五年计划”实施,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197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1亿元。改革开放后,工作重心全面转向经济建设,经济总量连续实现跨越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先后于1988年和2002年突破百亿元和千亿元大关。党的十八大以来,唐山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经济总量相继跨越五个千亿元台阶,稳居全省首位。202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33.3亿元,比1952年增长378.6倍,年均增长8.7%。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财政实力显著提升,2023年全部财政收入达到903.5亿元,比1952年增长1159.3倍,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581.4亿元。
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新中国成立以来,三次产业结构由1952年的50.6∶27.8∶21.6发展到2023年的7.2∶51.0∶41.8,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到第二产业绝对主导再向第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方向演进。从农业看,由传统农业迈向了现代农业。202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70.2亿元,比1952年增长60.9倍;农业产业化龙头经营组织491个,比2012年增加368个。从工业看,由“工业摇篮”向“新型工业化基地”迈进。2023年,工业增加值4233.4亿元,比1952年增长781.2倍。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4+4+N”现代化产业链条,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4.8%,比2010年提高12.4个百分点。从服务业看,现代服务业活力彰显。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3818.0亿元,比1952年增长545.3倍;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076.9亿元,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1.7%,成为满足百姓智能化生活需要和推动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对外开放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以来,唐山从内陆走向海洋,“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窗口城市”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效。2023年,进出口总额1637.1亿元,比1993年增长548.3倍,实际使用外资由1988年的2126万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25229万美元。2014年至2023年,全市共实施亿元以上与京津合作项目886项,累计完成投资4000亿元以上,均居全省前列;京唐城际铁路建成通车,唐山正式融入北京1小时交通圈、生活圈。沿海经济带正在成长为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经济发展新高地,2023年,沿海经济带实现生产总值3395.2亿元,是2010年的2.7倍,占全市比重达37.2%。
人民生活翻天覆地。75年来,各项事业发展始终体现增进民生福祉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52年的166元增长到2023年的5249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52年的38元增长到2023年的26050元。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2736元,比1956年增长173.1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112元,比1983年增长70.0倍。居民消费从生存型消费逐步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56年的59.1%下降到2023年的27.8%,农村由1984年的51.2%下降到2023年的30.6%。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75年来,唐山由百年矿区变身为交通便利、通信发达、生活宜居的现代化综合城市。2023年,公路通车里程2.04万公里,比1952年增长20.4倍,其中高速公路从无到有达到838.7公里。唐山港货物吞吐量达8.42亿吨,居世界沿海港口第二位,比1993年增长1870.5倍。三女河机场累计开通22条航线,通达27个城市;全年民用航空旅客吞吐量66.9万人,比2010年增长19.4倍。邮电业务总收入97.7亿元,比1995年增长22.1倍。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344.8万户,比2001年增长29.2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9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9平方米,比2000年提高10.0平方米。
科技教育突飞猛进。75年来,科技教育由初期的低水平普及成长为推动创新型城市发展的核心力量。2023年末,全市拥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研发平台119家,高新技术企业1720家,比2012年增长17.1倍;专利申请授权数11128件,比2012年增长5.2倍。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22.4万人,比1978年增长188.7倍。2020年末,大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比重为14.4%,比1990年提高13.4个百分点。
社会事业长足进步。75年来,唐山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文明、民主、和谐社会建设不断迈向新的高度。新青少年宫、新体育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市书房”“文化驿站”“乡村书吧”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走进城乡居民生活, “疑难重症远程会诊平台”“上车即住院模式”等医疗援助新体系建设已发挥积极作用。2023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0038个,比1978年增加9133个;卫生技术人员7.3万人,是1978年的5.3倍;人均预期寿命从建国初期的40岁左右提升至2020年的77.87岁。织密“一老一小”保障网,培育养老机构343家、普惠性托育服务机构868家。妇女政治地位显著提高,2023年市级人大代表中女性代表比例达29.5%,比2012年提高5.3个百分点。
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生态环境治理, “钢铁围城”“重化围城”“污染围城”等局面已全面改善。2023年,PM2.5年平均浓度比2012年下降67.6%,年均下降9.7%。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单位GDP能耗比2012年下降45.4%,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0.4%,成为重工业城市绿色典型发展的范例。目前全市环保绩效等级A级钢铁企业有20家,居全省首位。
深化改革亮点纷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唐山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坚决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全面深化改革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国家发改委制发《支持唐山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优化营商环境等改革事项攻坚突破,新型工业化基地建设、国企改革、乡村振兴等一大批改革典型入选全国改革案例,全国城市更新试点、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等473个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落户唐山,目前全市正在推进的国家级改革试点59个,现有改革试点数量、新争取改革试点数量均居全省第一,“唐山经验”已成为一张响亮的时代改革名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时代号角,唐山人民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持续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步伐,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唐山篇章,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