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起,冬意来,候鸟们在辽阔的黄渤海之滨开启了一场南迁之旅。海兴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也迎来了一只不期而遇的小精灵——“蒙蒙”。11月9日,记者同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副教授贾亦飞从南大港湿地世界自然遗产地出发一探究竟。
贾亦飞长期从事白枕鹤研究工作,持续了15年的时间。为了做好鸟类迁徙研究和保护工作,贾亦飞的“设备箱”不断更新。就在今年7月,他带领学生到蒙古国白枕鹤繁殖地考察,并给其中一只白枕鹤佩戴了全新的监测设备——带摄像头的北斗定位系统追踪器,“蒙蒙”也因此得名。
白枕鹤在海兴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上空飞翔。刘洪睿 摄
“通过摄像头可以查看‘蒙蒙’24小时迁徙轨迹、行为习惯、湿地环境等信息。”贾亦飞介绍,按照规律,这只白枕鹤很大概率会在南大港湿地世界自然遗产地落脚,但通过定位显示,它一口气飞到了距离南大港湿地40公里外的海兴湿地。
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副教授贾亦飞在世界自然遗产地——南大港候鸟栖息地研究考察。冯硕 摄
鸟儿凭何选择落脚点?在世界自然遗产地外更广泛的生态系统中,又是什么吸引了它们呢?在贾亦飞看来,鸟儿用脚“投票”,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力证明,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动故事。“河北湿地资源丰富,能够为候鸟提供高质量的‘休息区’和‘大食堂’,同时,也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的多样性提供了新的选择。”贾亦飞说。
白枕鹤飞行轨迹。由贾亦飞供图
经过6个多小时的搜寻和跋涉,我们最终找到了它,它正在农田里享用着美食,可来不及细细观赏,觉察力满分的白枕鹤轻轻振翅,优雅地划入了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