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大力开展双拥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杨亚湖
“李奶奶的事迹感动人,精神鼓舞人,她为定州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奉献了光和热,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我们驻军在定州,这里便是我们的第二故乡,陪伴、帮助李奶奶安度晚年是我们应该做的!”每逢节假日,驻我市武警8640部队官兵都会去看望全国劳模李彦君,上演了一场数年不间断的爱心接力。像这样的场景,只是我市双拥工作的一个微镜头。
我市是革命老区,也是驻军大市,素有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近年来,我市积极争创省级“双拥模范城”,不断巩固新型军政、军民关系,双拥工作取得丰硕成果,连续13年荣获省、保定市“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实现了省级“双拥模范城”五连冠目标。高度重视,开创双拥工作新局面
我市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并列为“一把手工程”,目前全市共有双拥机构156个,配备专(兼)职干部400多人,服务人员1000多人,形成了“上下一条线,纵横连成片,各级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双拥工作管理服务网络。相继制定了优抚、安置、军人家属安置、部队子女入学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双拥工作步入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市委、市政府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双拥工作,对部队做到有求必应、有忙必帮、有难必解,全力支持部队各项建设。近年来共投入150余万元为武警中队、消防中队进行营区改造,官兵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投入20万元协调解决武警8640部队道路拓宽问题,开辟了部队紧急出动的绿色通道。大力开展科技拥军,投资5万元为武警8640部队师部和341团团部修缮了图书馆,购置图书万余册,司法、宣传、科教等部门深入部队举办科技、文化、法制讲座,市技工学校义务为部队培训烹饪、家电维修技术人员2000余人次。优先安置军属就业,妥善解决驻军子女入学,定州一中、二中、实验中学、新华中学、实验小学、瘟庙小学等学校,每年都无条件接收军人子女到学校就读。
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全民拥军意识。在定州日报、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开辟了“双拥专栏”、“军民情”等专题栏目,对双拥工作进行全方位、大力度宣传报道,每年“八一”建军节期间,都大力宣传报道我市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模范典型和突出事迹;在全市各中小学,普遍开设国防教育课,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近年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达到200余次,举办1000人以上报告会、演讲会40多次;市区、各村街在主要街道书写、张贴、悬挂拥军优属固定标语,医院、车站等服务网点设置“军人优先”窗口,营造了全社会支持双拥工作的浓厚氛围。真情投入,拥军优属政策全面落实
想军人之所想,急军队之所急。多年来,我市动真情、办实事、求实效,在军政之间搭起了一座座坚实的“连心桥”,在军民之间奏响了一幕幕动人的“连心曲”。
我市将“以情拥军”和“依法拥军”有机结合,当好国防的坚强后方,始终把落实各项优抚安置政策作为双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使优抚安置政策全部落实到位。建立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2012年,发放优待抚恤金4010万元;严格落实义务兵优待金发放,2012年,义务兵优待金按农村每人7432元、城镇每人12480元的标准兑现,全市共发放896万元;深入开展“爱心献功臣”行动,市领导带头分片包干,结对帮扶;实施以解决生活难、住房难为主的“帮扶工程”,将孤老优抚对象纳入低保范围,帮扶单位出款、出物、出工帮扶,切实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实施为优抚对象“送温暖工程”及优抚对象子女入学“救助工程”,全市没有一个优抚对象子女因家庭困难而辍学。为解决优抚对象“医疗难”,筹建了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中心,与全市27家定点医院联网,实现“一站式”结算,几年来,共投入资金2482万元。积极改善优抚对象生活条件,投入3000余万元,在叮咛店镇、东亭镇建成两所民政事业服务中心,生活环境全面改善,生活标准极大提高,服务质量不断增强。鱼水情深,军民团结一家亲
驻我市部队围绕平安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定州发展我有责,我为定州做贡献”的响亮口号,部队官兵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拥政爱民的传统没有丢,在中山大地上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传颂着无数的爱民故事。
驻地部队积极参与城市建管,几年来,武警8640部队出动人员,对文化古迹周围的环境、市内街道进行彻底清整,拆除违章建筑128处,清理京广铁路沿线白色垃圾70余公里,捐款22万余元用于青年林建设;大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无论是从奠基到投产,部队都出人出车出机械,无偿进行支援;积极投身于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帮助村镇整治环境卫生,改善生态环境;在春蕾计划中,广大官兵慷慨资助失学儿童,开展献爱心扶贫助残活动;武警8640部队医院还为全市孤老优抚对象建立健康卡片,定期到家中为他们进行义务体检,定期到光荣院送医送药;武警8640部队警卫连10多年如一日,照顾退休老教师、孤寡老人冯英霞,通信营官兵多年照顾全国劳模、孤寡老人李彦君,照顾抗日功臣、郝庆山的遗孀,在当地传为佳话;积极参与驻地精神文明建设,组织人员开展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使党的支农政策更加深入人心,组织秧歌队、舞狮队、腰鼓队、军乐队深入村镇慰问演出,丰富了全市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