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整理工作正式开始了。
第一步,就是清理木刻板上的灰尘。由于木刻板上有油墨,所以清理灰尘时必须戴手套。从最初的棉质手套,到一次性塑料手套、橡胶手套,再到最后电工手套,单是手套,佟颖就磨破了200双。在摸索中,佟颖发现电工用手套最方便实用。
“那时,每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澡,因为头发、身上、脚上都是油墨和灰尘,甚至连脚趾都是黑的。”佟颖笑着说。
两周后,灰尘清理完毕。佟颖拿出之前制作好的目录,对照木刻板中缝进行分类,再将分类好的木刻板进行排序、登记后,重新放回箱内。
这样的整理,佟颖每天能完成6箱。每块木刻板长25.5厘米、宽17.5厘米、最厚的有2.5厘米,薄的也有1.5厘米。仅一块木刻板就有半斤重,平均每箱有100块。一箱木刻板要整理完成,佟颖就要来回拿放200个回合,累得胳膊抬不起来。那段时间,她的右臂一直肿胀,比左臂粗上一圈。
对于佟颖而言,繁重和劳累还不是事儿。随着夏季的到来,室内温度不断攀升。特别是进入三伏天后,屋里就像蒸笼一样,佟颖依然每天身着厚厚的工作服、带口罩、手套走进工作间……
“别人穿着短衣短褂都嫌热,可她穿着那么厚的衣服一干就是一整天。有一次,我去给她帮忙,一进屋就热得满头大汗,她却干得特别起劲。”市博物馆副馆长边小露说。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佟颖说,“那时,我兜里常备着藿香正气水,感觉不舒服就喝一瓶。”就这样,她每天第一个到单位,晚上最后一个离开。
2016年8月25日,是当年三伏的最后一天。8月26日,佟颖完成了304箱木刻板的整理工作。5大本整理笔记,详细记录着《畿辅丛书》每一册、每一页在哪个箱子的第几层。
整理木刻板的过程枯燥乏味,可佟颖却从中收获了快乐。“木刻板上的字,最小的不到一厘米,而且每个字的大小、间距与现代打印版相差无几。每整理一片,我都会打心底敬佩先人对刻板工艺的严谨,以及从中展现的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佟颖说,“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文物活起来’要求,让‘躺’在博物馆的文物‘站’起来,让木刻板这一文化智慧结晶走近大众。”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