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民生>>

解计英与定州秧歌的不解情缘

时间:2010-04-23 10:18:16  来源:  作者:

    他,原本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却凭着出色的商业头脑和不服输的干劲儿在他乡打拼出一方天地;他,曾经是精明能干的生意人,却因为魂牵梦绕家乡的秧歌戏而撇下红火的生意,毅然扛起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他,就是定州兴定秧歌剧团团长——解计英。
    情系秧歌 弃商从艺艰辛创业
    年近六旬的解计英是西城乡解家庄村人。八十年代,解计英带着创业的激情和梦想到重庆做起纺织配件生意。2006年,正当解计英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从家乡传来了“定州秧歌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喜讯。这一下,解计英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为啥?这全都缘于解计英对家乡的深情,对定州秧歌的挚爱。那一年,解计英毅然搁下手边生意,打点行装回家创办秧歌剧团。
    撇下生意办剧团,生意伙伴不理解,家人疑惑。孩子们劝他,“你不愁吃不愁吃,缺什么我们孝顺你,别费那个心了?”解计英却说:“我听着秧歌戏长大,对秧歌的感情没法用语言表达,能为家乡历史文化的传承做点事儿,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筹办剧团谈何容易?他请来原定州秧歌剧团的老艺人们,请他们指路出点子。经过精心运作,2008年4月26日,定州兴定秧歌剧团正式挂牌成立并进行了首场演出。
严谨治团 “秧歌大戏”扬声名
    剧团成立了,可没有资金、没有设施、没有场地、缺少演职人员、经验不足咋办?面对困难,解计英找朋友,跑部门,又拿出自己的十多万元积蓄,购置了高质量的音响、服装、道具等。在此基础上,他积极走访活跃在一线的老艺人和中青年表演骨干,很快,兴定秧歌剧团达到30余人。他还聘请了原定县秧歌剧团团长作顾问,组建了专门的创作班底,将《安安送米》、《三进士》、《三拜花堂》等十几个传统剧目进行改编,使剧目既有传统特色,又有现代气息。同时还编排了《牢记科学发展观》、《计划生育好》等现代新戏,宣传党的农村政策、计生政策和新农村建设。
    有好戏,还要有好作风。兴定秧歌剧团规定,不管条件多恶劣,环境多艰苦,只要观众需要,就要呈现出一台丰盛的文化“大餐”。2009年11月13日,我市遭遇五十年不遇的大雪,可剧团已接下到叮咛店镇西张谦村的演出单,为了按时演出,他们或步行、或肩扛硬是将沉重的道具抬进了村里。有村民说:“费了这么大劲儿,谁知道唱得咋样,梆子、老调村里都没人听,更别提秧歌了?”当演员们粉墨登场时,一流的音响、服装道具顿时让人耳目一新,尽管天气寒冷,但看戏的却把戏棚挤了个满满当当。
    传承文化 让秧歌戏红遍周边县市
    谈及几百场的演出,最让解计英难忘的还是在唐县大白尧村的演出。那天,该村村支书给解计英讲述了多年前发生的一件事。一个大梆子剧团来村里唱戏,结果是越唱越没人听,最后班主没办法,只得说“听完戏每人发俩馒头。”解计英听后笑着说:“如果没人听咱的秧歌,我给大伙儿发面包!”
    锣鼓一响,大幕拉开,台下观众越来越多,骑在墙头上的,站在砖垛上的,立在自行车上的……人们被精彩的节目吸引了,没有一个提前离开的。年过八旬的殷庆梅老人每天让闺女用三轮车推着来看戏,剧团在村里唱了十天,老人看了十天,孩子们劝她休息休息,她说这戏有看头。解计英知道后,主动找到老人唠嗑。老人高兴地说:“多少年没听过这么好的戏了,你们一定还要来啊!”
    兴定秧歌剧团成立三年来,演出达700多场次,遍布定州25个乡镇村街社区,还到无极、唐县、高阳、安国等附近十几个县市进行演出。解计英心里还有一个梦,那就是秧歌剧团不能只是走台口(庙会演出)、挡小事(红白喜事),应该有自己专有的舞台。他开始盘算

|<<<<<12>>>>>|
着建立自己的演出基地,培养一批年轻演员,让秧歌后继有人,让秧歌这一文化瑰宝真正传承下去……
    记者 贾旭鸿 周勇
|<< <<<12>>>>>|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