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留春乡西留春村道路两旁,随处可见成垛成堆的梨木。走进一家小院,伴随着隆隆的机器声,有的工人正忙着切割木料;有的正将制作好的成品塑封、打包,准备发往临沂、太原、石家庄等地。为了弄清他们做的到底是啥产品,我们见到了留春木业的负责人───肖喜才。
肖喜才今年36岁,在他的印象中,每年春天村里的果树都会更新换代,那些被淘汰的梨树,除了做烟管儿,大部分都当了柴火。而肖喜才的父亲则把梨木做成了擀面杖,带着小小年纪的他到集市上去卖擀面杖来贴补家用。如今,肖喜才已继承了父亲的手艺。2000年,为了把擀面杖“产业”做大做强,肖喜才将手工制作逐步发展成机械化加工,将零售经营扩大为成批销售,并注册了自己的商标,成立起留春木业。
看似一根根简单的擀面杖,加工起来却并不容易。师傅们首先要采购树龄在20年以上的上等梨木,再将树干埋在土里“阴干”,然后锯成段、锯成厚板、锯成“方子”、泡水、刮棱、开旋、打磨等一系列复杂的程序,才能制成家家户户厨房里看到的擀面杖。“以前都是手工旋木头,出活儿慢,一年最多消耗20吨梨木;现在基本是全自动,木头放进去直接就旋好了,不仅出活儿快,质量也比以前好得多。”肖喜才告诉笔者。
为了提升品质,扩大销量,肖喜才在购买先进机器之余,还推出了精品擀面杖。从生产的擀面杖里,他精挑细选最好的产品,经过精心塑封包装后推向市场,方法虽简单,但价格却提高了一大截。渐渐地,肖喜才在行业市场站稳了脚跟。
采访中,笔者见到肖喜才右手食指已经残缺。他笑笑说:“这是几年前锯木板时,不小心被锋利的电锯划开了皮肉,后来手指就成了现在这样。”做这种工作有一定风险,所以他常以自己的教训提醒其他师傅,在开动电锯前一定要归置好工作台,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原生态的生活用品越来越走俏,这给擀面杖产业带来了新希望。肖喜才说:“现在擀面杖生产分工越来越细,必须严格把好每一道关口,确保产品质量,今后我要继续扩大生产规模,让更多家庭的擀面杖上都贴上留春木业的商标。”
见习生张子月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