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师范学院的公益助农直播团队正在渤海新区黄骅市齐家务镇直播带货。 资料片
夏收圆满收官,旱碱麦收成喜人——
今年全市夏收旱碱麦154.7万亩、亩产260公斤、总产40.22万吨,较上年分别增加54.5万亩、14.6公斤、15.72万吨。沉甸甸的数字,意味着沧州盐碱地上种出又一轮好“丰”景。
盐碱地是一笔“沉睡”的宝贵财富。沧州拥有400余万亩盐碱耕地,在盐碱地综合利用领域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来到沧州,对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更为沧州特色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成立工作专班,编制专项规划,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旱碱麦等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深入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助力盐碱滩涂破“碱”生金。
目前,全市已完成盐碱地综合整治项目200余个,建成高标准农田200余万亩。沧州市被列入盐碱地综合利用国家级试点,渤海新区黄骅市、海兴县被列为河北省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基地等科研机构落户沧州;“黄骅旱碱麦”品牌效应凸显,并被农业农村部列入2023年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单……
科技孕育良种,“金种子”长出“金麦穗”
“我们合作社流转了1万多亩盐碱地,这一季,共收获了2700多吨旱碱麦。”渤海新区黄骅市赫玮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磊说,他们种植的是中捷农科所培育出的“捷麦20”,这个品种穗头大、千粒重高,不仅抗旱性强,还能稳产、高产。
渤海新区中捷产业园区农务局局长李国锋说,为了克服盐碱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他们依托中捷农科所等科研平台,经过40多年不懈努力,在中捷产业园区先后育成“冀麦32”“捷麦19”“捷麦20”3个品种,为农户增产增收奠定了基础。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立足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作用,我市依托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市农科院、中捷农科所等平台,加快培育抗旱耐盐新品种,持续推动品种的改良与更新。今年2月,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基地落户沧州,为进一步汇聚京津冀科技创新资源,提升沧州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注入新动能。
有了良种,如何种好也是一门学问。满含科技含量的“金种子”,需要精耕细作才能长出“金麦穗”。
当前,沧州市旱碱麦“十百千”专项行动正如火如荼进行。十支由农业专家组成的队伍,分别深入盐山县、孟村回族自治县、沧县、渤海新区黄骅市等地,举办百场以上种植技术培训活动,惠及千个村庄,促进旱碱麦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旱碱麦“十百千”专项行动,是我市积极推动盐碱地特色农产品高效种植的缩影。
“旱碱麦种植,从种到收都要科学种植、精细管理,但很多农户没意识到这一点,或者意识到了,执行得不够标准。”市农科院旱作节水研究团队成员肖宇说,为此,他们研究出旱碱麦“六步法”(品种选择、重施基肥、缩行增密、重度镇压、春季追施水溶肥、一喷多防)高产栽培技术,为旱碱麦标准化种植及增产提供了“样本”。
为了推广“六步法”高产栽培技术,该科研团队“牵手”黄骅市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黄骅市康丰种植专业合作社、沧县建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建起试验田及旱碱麦标准化示范区,引导种植大户践行标准化种植技术。近日,这项技术被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为2024年度河北省农业主推技术。
立足本地实际,我市还结合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和国家七部委调研意见,编制《沧州市旱碱麦产业发展规划》,同时研究建立盐碱地作物育种、种植、推广、加工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并围绕“地、种、肥、播、管、药、机、运、储、销”10要素制定《黄骅旱碱麦生产技术规程》,实现全过程标准化。
发展精深加工,做强旱碱麦“品牌效应”
走进位于渤海新区黄骅市的帝鉴食品有限公司,一股浓浓的麦香味扑面而来。公司经理黄丽颖告诉记者,公司一直选用本地旱碱麦磨制的“麦芯粉”,这种面粉做成的面花不仅口感劲道、有嚼劲儿,而且入口微甜,蒸出来的面花图案也十分生动。
霸气生威的“镇海吼”铁狮子面花,硕大精致的鱼儿面花,还有趣味十足的十二生肖面花……记者看到,展台上摆放的面花样品,做工精致,造型各异。面花制作在黄骅有着几百年历史,虽然这是条老路,但帝鉴公司通过不断创新,根据顾客的不同需求,相继创出了婚宴、寿诞、生辰、节日、节气和私人定制等10余个面花系列,让面花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甚至漂洋过海销往国外。
“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产品,也离不开创新经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希望通过推广和营销,能够让旱碱麦的品牌越叫越响、越做越大。
旱碱麦啤酒、旱碱麦麦芽茶、旱碱麦面包、旱碱麦贝果、高纤旱碱麦半干面、旱碱麦高纤煎饼果子、旱碱麦糊粉层饼干、谷物休闲食品……除了面粉、面花外,旱碱麦还能制作出如此之多的食品。在前不久举办的市农产品加工技术协会成立大会暨盐碱地特色产业科技成果展示交流会上,这些丰富多彩的旱碱麦制品一亮相,便引起广泛关注。
去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和沧州市农林科学院组建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正式揭牌,并设立旱碱麦加工与制品创新研发中心,进一步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助力旱碱麦产业提档升级。今年,在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支持下,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基地挂牌,旱碱麦研究与应用的深入发展迎来更好的契机。
“经过我们研究发现,尽管旱碱麦在出粉率、千粒重和容重方面相对较低,但其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较高,且富含次生代谢产物、麦香浓郁,这些特性使得旱碱麦在精深加工领域拥有独特的竞争优势。”旱碱麦加工与制品创新研发中心副研究员李明说,为满足消费者需求,她和其他科研人员一起开发了多种旱碱麦食品,显著提高了旱碱麦附加值。
据介绍,旱碱麦加工与制品创新研发中心还通过采用淀粉老化回生抑制技术和微生物控制技术,将面花的常温货架期从原先的一两天延长至7天以上,使得旱碱麦产品的销售半径从本地拓展到全省及其周边地区,满足了电商销售和快递物流需要。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融合技术的应用与示范,推动旱碱麦加工制品特征化、品质数字化、商品品牌化。同时,积极了解企业的发展问题和技术需求等,加强合作力度,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促进旱碱麦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副院长刘贞贞说。
探索多元化种植,提升盐碱地利用率
盐碱地除了种小麦之外,还能种什么?我市因地制宜,推广种植苜蓿、碱梨、油葵等耐盐经济作物,均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前不久,渤海新区黄骅市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油菜迎来丰收。
“今年油菜长得好,你看这密密麻麻的茎秆和果荚。地力稍好的地块每亩能产油菜籽近150公斤。”合作社负责人张志清说。
这是友和合作社首次在盐碱地上规模化种植油菜。去年,河北省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和沧州市农林科学院黑龙港区油料综合试验站的专家找到张志清,表示能提供油菜示范种子,支持合作社发展规模化种植。
听说油菜是耐盐碱作物,张志清专门挑了一些作物生长比较困难的盐碱地块,想考验下这个“新成员”。没想到,油菜不仅在这样的盐碱地里扎下了根,而且长得旺、结荚多。
“下一次,我们要扩大油菜种植规模,把更多盐碱地利用起来。”张志清说。
走进海兴县张会亭镇茴香产业园区,康源蔬菜种植联合社的一排排温室大棚整齐排列,彰显着这片盐碱地的新气象。
“这已是合作社收割的第6茬茴香了,现在一公斤能卖到4元钱。”合作社负责人刘雪竣说,别看园区里都是轻度盐碱地,但灌溉用水并不苦咸,正适合种植茴香。为了更好地进行销售,张会亭镇还建起保鲜冷库,延长茴香的保鲜期,实行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模式。
由于特色十足、品质优秀,这片盐碱地上的多刀茴香成了京津冀商超的“宠儿”。目前,这里的茴香销往北京、天津、石家庄及我市各地的连锁商超,日出货量达2000余公斤。
前不久,渤海新区黄骅市、海兴县等地的盐碱地种植实现新突破,由坝药种业(沧州)有限公司开展的水飞蓟规模化种植试验示范项目,平均亩产量达138.3公斤,亩产值逾2600元。除水飞蓟外,专家团队还在当地开展了枸杞、酸枣、金银花、牛膝、益母草、黄精等30余种中药材引种筛选及栽培技术集成试验示范。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沧州不仅在盐碱地上建成高标准农田200余万亩,还涌现出“黄骅苜蓿”“南齐茴香”“碱地梨”等多个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和特色农产品品牌,盐碱地农产品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
如今,在科技革新助力下,我市盐碱地上种出的品种越来越多,品质也越来越好,多元化的种植,为土地丰产、充分利用增加了更多“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