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新闻>>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 一泓清水唤醒一片河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系列报道·生态篇

时间:2024-12-14 14:02:40  来源:石家庄日报客户端  作者:杜倩倩

千里奔流,万里锦绣。

出陶岔、过哑口、飞渡槽、钻暗涵,向北穿行1000多公里,从长江到京津冀豫等北方地区,“南水”一路奔流北上。

沉睡已久的滹沱河,在“南水”亲吻下复流,新生归来。

十年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不间断地向石家庄供水,累计调水66.66亿立方米,生态补水34.61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中线滹沱河倒虹吸工程穿河而过,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充分利用上了南水北调工程引来的丰富水资源,如今的滹沱河,如一条透亮的绿丝带,铺展在大地上。

母亲河焕发新生机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更是石家庄市发展最动人的旋律。

在石家庄,有水的地方总能邂逅美景。冬日的滹沱河,碧波荡漾、波光粼粼,白浪与芦苇相衬之间,吸引了大量野鸭和白鹭在这里越冬,萌态可掬的它们时而畅游嬉戏,时而潜水觅食,时而漂浮小憩,为滹沱河增添了别样的生机。

“过去,这条河道没有水,河床裸露,沙坑相连,杂草丛生。高中那会儿上学从这儿走过,满身灰尘。”石家庄市正定县居民石晓旭指着河面对记者说,“你看现在,河水多清呀,周边环境也因此得以改善,如果你在天气暖和的时候来,能看到很多居民在河边散步。”

滹沱河石家庄段在多年断流后重现壮阔水面,碧波荡漾,沿线形成7大主题公园和“六大生态湖区”,从“石门伤疤”蜕变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后花园”和“打卡地”。

滹沱河的变化得益于南水北调的生态补水效益。2018年开展生态补水工作以来,通过南水北调为滹沱河补水12.5亿立方米。良好的水环境改变了生态环境,滹沱河广阔的水面可以有效地调节两岸的温度和湿度。

微风拂过,滹沱河面上泛起涟漪,水鸟迁飞游弋,其中不乏青头潜鸭、黑鹳、卷羽鹈鹕等珍稀物种,碧水与鸟儿相融,漫步河边宛如置身于画中。

“前些年要是想在河边看到水鸟得碰运气,可现在成群的水鸟就在身边嬉戏,这环境真是大变样了!”阳光明媚,在位于鹿泉区段的滹沱河,摄影爱好者不停地按动快门,忙着把眼前这些千姿百态的鸟类“装”进镜头里。

据了解,栖息在滹沱河湿地的鸟类达到220种,每年候鸟迁徙季,在滹沱河湿地停留的鸟类达到上百万只,其中不乏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黑鹳、白鹤、金雕、卷羽鹈鹕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水清岸绿变为现实

生态补水让滹沱河实现“新生”。

河道面貌焕然一新,断流近三十年的滹沱河实现全线贯通,全市实现了109公里河道生态复苏,水域面积达2922公顷,河流水生态持续向好,河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逐步形成。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滹沱河生态补水后,滹沱河沿岸两侧10公里范围内地下水位平均高出周边区域,河湖生态功能逐步恢复。以水带绿、以绿养水,如今干涸多年的老河道重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滹沱美景。

“这里四季景色宜人,停车也很方便,没想到家门口就有这么好玩的地方,周末来滹沱河边散步游玩,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石家庄市民杨欢告诉记者,带着老人、孩子出趟远门不容易,如今咱家门口就有这样的美景,就更不会舍近求远了。

近年来,石家庄市持续推进城区段滹沱河生态区生态绿廊、生态景观工程等绿化项目,修复好城区段滹沱河的景观风貌,呈现出“母亲河”的卓越风姿,同时,利用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等建设一批街旁游园,让广大市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经过几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小香山、蔷薇园、花海天路、城市轨迹、生态湿地、子龙码头、山顶花园等景观节点,“滹沱河花海”已逐渐成为石家庄旅游的新亮点。一条美不胜收的沿河景观带串起燕赵,串起河北,串起了石家庄悠久的历史,以滹沱河为核心的滹沱河生态观光带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

现如今,滹沱河形成了湖面宽阔、水质优良、鸟类云集、生态结构和功能健康的生态环境,景观生态价值突出、生态效益显著的资源特色,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健康的生态安全保障。

通过实施引江生态补水,有效改善了石家庄市河湖生态环境,滹沱河、沙河、槐河、洨河等主要补水河道形成了持续稳定的生态基流。

生态变好稻花飘香

断流多年的滹沱河石家庄段恢复滔滔百里胜景,沿河两侧10公里范围内地下水位显著回升。这也让正定县周家庄恢复了多年不见的水稻种植。

正定曲阳桥乡地处滹沱河畔,素有“半洼半岗、稻麦两熟”的奇观,被誉为“正定小江南”,曾是历史上的贡米产地,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那时候周家庄南边三五里地就是滹沱河,河水丰沛。村子里两千多亩地都是黑黏土,不渗水。水皮浅,到处是泉眼,地就成了盐碱地,种水稻最合适。”说起之前情景,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宁宁颇为感慨。

但是,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滹沱河上游来水逐渐减少,地下水水位逐年降低,周边泉水逐渐干涸,过度依赖地下水的水稻种植成本越来越高,1999年之后,周家庄人引以为傲的水稻彻底消失了。

曾经的鱼米之乡还能再现当年盛景吗?不少乡亲们有迷茫,有疑惑,但毫无例外,他们心中隐隐藏有期盼。而南水北调的到来,让他们的期盼成了真。

“滹沱河里一有水,我们这儿的水位就上升了。”村民王金华开心地说,“以前我们村吃水打井,50多米才见水,可现在情况不同了,泉眼里又有了水,我们可以继续种水稻了!”

石家庄滹沱河整治工程的陆续实施,让昔日干涸的滹沱河再次恢复了碧波荡漾,绿树成荫的勃勃生机。当地采取生态修复、河道治理、自然补水、生态补水、控制地下水开采、关闭南水北调受水区范围内自备井等一系列措施,为种植水稻创造了良好生态环境。

“我们依托良好的生态条件,谋划了乡村旅游、螃蟹垂钓、农事体验等农旅融合项目,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业态,探索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周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宁宁高兴地说,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村里的水稻种植面积也逐年增长,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

责任编辑: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