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报纸刊登一组“金色摇篮幼儿园”拾麦穗图片,让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能够了解农村,接触农业。这个幼儿园把孩子们从空调房子里带出来,走向艳阳下的田野,在地里拾麦穗;不由得使我想起童年的麦熟,也想起童年拾麦穗的情景。
麦熟期间,是农家一年最忙、最累的时候,要抢收、抢打、抢种。那时没有收割机,要靠人们的双手拔麦,那是挥汗如雨的劳动。童年,从几岁起,年年参加麦熟的劳动,还拾过麦穗。
现已花甲,儿时拾麦穗的年月已远去,但拾麦穗之姿、拾麦穗的个中滋味至今不能忘怀。我的母亲不识字,从不会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来教育我。父亲识字也不用上面的古训,而用“秋天猫猫腰,等于冬天跑十遭”来教育我。我刚记事时,上世纪五十年代,家里尚不富裕。解放前的兵荒马乱、忍饥挨饿、饥馑荒年的阴影还笼罩着父母。那时产量低,亩产一百来斤。麦秸长得不矮,一米多高,头顶着十来个粒的小穗。由于粮食的珍贵,于是,每到麦熟,不仅是我们弟兄,其他家的孩子也一样到农田拾麦穗。假如谁家的孩子在闲逛,总被村里人看不起,视为懒惰,缺乏管教;而拾庄稼的孩子,往往被大人们视为勤谨,有出息,有教养,还会得到啧啧的赞语。
大概五六岁时,母亲让我跟着哥哥去拾麦穗,至今还记得向母亲提出的条件:“拾得麦穗卖的钱,给我买一双皮鞋、一面小皮鼓。”“行!”母亲应口答应,满脸笑意。随着年龄的长大自己才知,母亲为了生机,生活上精打细算,省吃俭用,根本不会为我买那“奢侈品”的。至今我都不明白,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竟然想穿皮鞋的向往。当时的农村还比较贫困,穿布鞋都有困难,哪能买皮鞋穿呢?大概春节期间,在外地工作的回家过年,有穿皮鞋的吧!使我非常羡慕,引起我的欲望,有了要穿皮鞋的念头。当时可能想,能穿皮鞋,那太美了,太神气。那时一个羊皮鼓,碗口大小,不过几角钱。有的孩子拿着皮鼓玩耍,嗵嗵嗵地敲着,觉得非常好玩,非常开心,令我眼馋,也才有了这样的欲望。
农村的孩子在农田里拾麦穗,算是又苦又累的了。北方的麦熟,骄阳似火,炙烤大地。刚拔了麦的农田,潮湿的泥土被烈日烘烤后,蒸腾着热浪,使人又闷又热,似乎要把人窒息。热辣辣的太阳照的眼睛难以睁开,弯着腰,低着头在麦田里寻觅,汗水在脸上滚动。坚持着从早上到中午、下午挨到夕阳西下,整天在麦田里走着、寻找着。
那时产量低,谁不把自己的麦拔干净,谁不把自己的麦拾干净呢?把拔下的麦子捆成一捆一捆的,装车后,还要在地里拾一遍麦子才走。所以,在地里丢失的麦子很少很少,能拾到一棵麦子是不易的,不象现在地里丢失的那么多。有时在一大块地里转个遍,也拾不到几颗麦穗。尽管那时收获甚微,但从没有哪个人去别人家麦田里偷麦;因为那样让人瞧不起,大人们说,任何东西只有是劳动挣来的才踏实,吃起来才有味道。
正是儿时的拾麦穗,培养了我热爱劳动和能吃苦耐劳的精神,也使我平添了对粮食特别珍惜的情感。现住城里,经常给孙女们灌输“锄禾日当午”的古训,也给她们讲述我少儿时在农田劳动的情景,使她们在幼小的心灵深处刻上“粒粒皆辛苦”。
看到这一组拾麦穗的画面,使我十分欣喜。我想比十遍百遍讲“汗滴禾下土”的效果还好吧!在麦地里,孩子们像一群欢快的小鸟,自由快乐地拾着麦穗,体验着农民的艰辛。随着老师的呼唤,孩子们兴奋地挥舞着手中的麦穗,以表他们收获的喜悦。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