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雪浪斋>>

晏阳初平民教育为何选择定县

时间:2015-01-26 13:50:52  来源:  作者:

 

资料片:晏阳初在定县给学生们上课。
晏阳初是中国著名的平民教育家和社会学家,一生致力于落后地区的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事业,被尊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曾被联合国聘为终身特别顾问。
1926年10月,天津《大公报》复刊不久,晏阳初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选中了距离北京约五百里地的河北定县,作为他们推行平民教育理想的实验中心。
对于晏阳初他们来说,定县(定州)有近千年历史的开元寺塔,“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地方科举考场”定州贡院,及据传经宋代曾知定州半年的眉州苏轼加工、主要流行于华北平原中西部的“定州秧歌戏”等文化遗存,正是长期作为集中区域性中心的定县作为华北诸县之一代表的重要指标。
同时,“定县居华北一带地方之中心,当地农业实际情形中所有应兴革的,大抵为华北一带所通有的现象”。定县(定州),与同属于海河流域的华北诸县一样,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局限,时常有水、旱、虫、雹、战争等灾乱,如仅自1915年至1926年间,各类自然灾害就有十九次。但自古以来的文教风习、较为适宜的耕作条件、前近代时长期作为京畿区域性政教中心的地位,使其地士乡绅与封建中国绝大多数小康之家一样保有耕读传家的传统作风。另外,自清末通车的京汉铁路能为任何一项在定县开展的实验带来京津高校及商业机构潜在的丰富智力与财力支持。因此,定县与京津等大都市远而不遥、与繁华现代生活隔而不绝的地理区位,成为教育实验尤其是华北区域以农民为主体的平民教育的理想选择。
1918年,晏阳初耶鲁大学毕业后赴法国参加华工服务。晏阳初感到,华工诚朴勤奋却无缘读书,知识分子空口言说却不识同胞的“苦”与“力”,进而在华工中开展识字教育。1920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的晏阳初回国后,游历各省,拟定了推广平民教育的基础化、简单化、经济化原则,并在长沙等地推广平民教育。晏阳初将中国的问题归纳为“人”的问题,要改变国家落后、民众愚昧的状况,就要遵照儒家“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古训,“努力于平民教育,为培养过敏的元气、改进国民的生活、巩固国家的基础”。他认为“平民教育是开脑矿最简单最适用的工具,使大多数人民均有受教育的机会;然后从中即可产生人材……所以欲谋国家的发扬光大,唯有推行平民教育之一法”。
随着全社会对农村的重视及乡村教育的兴起,对广大乡村有较为深入了解后,平民教育的重心便开始发生转移,到1929年7月,晏阳初举家迁居定县,平教会总部虽还在北平,实际上全部重心多移到了定县,北平总部反倒像个通讯机关。他们把目光从都市转到乡村,切实做改造乡村的工作,为大多数农民解决切身问题。当他们初来时,只能在翟城村的一个破庙落脚,日间外出向村民宣传生计改良等,慢慢赢得信任,先是给他们几亩公地试验,一年后收成的棉花和玉米却比村民种的又大又多,农具也轻巧,再交给他们48亩公地,成立农场,向邻近各村推广,平民学校渐次办起来,并在62个村开始作极精密的社会调查。三年来,表演平民学校、育才学校、平民师范学校、平民问字处、平民图书馆、阅报所、游行演讲团相继出现,仅表演平民学校就有40多处,经常举行的平民教育运动会、成绩展览会也引起乡民的兴趣。猪种、鸡种、羊种、棉花和玉米等的改良,各种农具的改进……都在进行。
平教会的试验区办事处在县城中心的旧贡院,大门前刷着极大的六个字:“除文盲”、“作新民”,两边是“我们要有科学的头脑”、“我们要由农工的身手”。进门,两旁是小规模的铁工厂和木工厂,专为计划和建造改良农具的。后面是平民师范班的教室和宿舍。最后面是个极破败的大殿,过去驻扎兵队时作为马房。他们花了很少的钱一改造,居然成了壮丽的三层大楼,下层是图书馆,藏书很多,二层是调查部,二十多个工作人员天天在哪里整理各乡村调查的结果,第三层是平民文艺科和艺术科,编制平民读物和各种宣传品,平民千字课和各种挂图从这里源源不断地出来,仅已编成的各种浅近小说文艺读物,就有一二百种。
平教会从各村选一两个受过千字课的青年农民,在所设保健所里教他们治十种最普通而最容易治的病,给他们十种药,让他们回村作保健委员,在村里替农民种牛痘、治皮肤病等。平教会造出一个新式的纺纱机,两人合作就能同时纺八十八枝纱。农民利用这个机器,可以在农闲纺纱,不必从外面买棉纱。平教会此外的事业还很多,从改良猪种、棉种,到改良和提倡家庭工业,从卫生、教育到合作、金融流通等都在推行。社会调查也有了眉目。平教会还有更久远的计划,要一步一步推动。
在定县他们把乡间哀哀无告的乡民疾苦,用数目字整个的表现出来,制成社会调查表,通过整理出来的二百多张调查表,定县乡村的社会经济生活和风俗习惯教育情况,乃至乡村的需要和急切应改良的和应提倡的,几乎可以一目了然。在定县的所见,使他们看到了一种希望,过去的用教育和社会下层改良的办法来救垂危的中国,太空泛了,现在相信这才是“最前线之革命工作”,政治上的革新运动,如果没有下层多方面的奋力改进,将完全失掉意义。像平教会这种试验工作,一步一步虽走得很慢,但进一步便是一步,得一分便是一分,决不是任何武力和政治力量能够企及的。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近现代史上社会急剧变化,思想最为多彩的时期。在国际与国内乡村浪潮氛围中,在国内各种力量簇拥下,乡村教育及乡村建设可谓异彩纷呈。晏阳初是抱持“民为邦本”的中国传统信条、饱受西方宗教与民主洗礼的现代知识分子,开创的平民教育运动在中国现代教育实验史上具有重要标本意义。他主持下的定县平民教育实验,以“除文盲,作新民”为经,以解决乡村社会“愚”、“贫”、“弱”、“私”的“四大教育”为纬,为改变中国乡村社会面貌、推动国家与国民现代化贡献了独特智慧,是中国近百年来乡村教育改革的重要典范。乡村平民教育与社会调查、县政改革等,构成“三位一体”的完整结构,组成社会现代化“定县模式”,表征着在民国时期宗教与世俗、政府与民间、南方与北方、传统派与现代派等不同主体,在教育与社会改进的立场、利益、分工、路径等方面,相互博弈、协调与共同发力下所形成的丰富而充满活力的教育生态。它所启示我们,放眼世界与立足本土、适当超前与接续传统,当是破解当代中国教育问题、实现教育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思路。教育尤其是乡村教育的改革,在总体着眼、统筹安排的同时,更需有魄力的关键人物和核心组织集中实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固然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而其中,最需要者当是,充分的社会思想活力、较为稳定的内外环境与源源不断的人力与财力的保障。
晏阳初矢志于平民教育的近八十年年间,始终坚守学术的立场与全人类的眼光,不抱任何成见,其“平民教育”理论不泥古、不崇洋,是现代中国有独创性的教育理论,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结果。
(杨跃平马子涵整理)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