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老家曾有这么一句话:好吃不过饺子,自在不过睡觉。意思是说最好的吃食非饺子莫属,最舒服的事儿便是睡觉了。在六七十年代,由于物质生活匮乏,吃到一顿饺子也是极其奢侈的事情,只有过年才能享用。如今,饺子成了我们的家常便饭,无论何时想吃,只要有时间,和面拌陷,一顿饺子很快就会出现在餐桌。精致的盘碟伴着饺子飘荡的香味,冲撞着我们的味蕾。而在我的家乡,饺子依然是乡亲们过节待亲,宴请宾朋时餐桌上的主角儿。因为元宝形的饺子寓意着农家人渴望生活富足、日子红火,而饺子也表示着农家人对客人最热情的款待。
我喜欢吃饺子,因为白天上班,我会吃过晚饭把拌陷的原料准备好,把面和好。第二天早起,把馅料加上调料拌在一起,包上二十来个就算是我们的早餐啦,我和老公都喜欢素三鲜的饺子,十几个下肚,喝上一碗饺子汤,原汤化原食,真是舒服,来到单位精力充沛地开始一天的工作。
小时候,吃上一顿饺子很难,一个是小麦产量低,而且没钱买肉,食用油也是一年全家就从生产队分到那么几十斤,如果不加算计,过年过节肯定会过的寒酸。就是自己家养的鸡下的蛋如果没有特殊的事情也不会自己吃,因为还等攒多了,交到公社供销社换点灯的煤油和每顿必不可缺的食盐。有一次妹妹生病,母亲破例在平常素日里包了一顿饺子。记得是鸡蛋韭菜加粉条沫的馅儿,饺子皮加了红薯面。母亲忙着包饺子,我和妹妹看着盆里金黄诱人的鸡蛋眼馋,拿着筷子吃起了饺子馅儿。母亲看我们馋得那样,等我们吃了几口后吓唬我们道:小祖宗,你俩就别吃了,吃馅子等着将来长大结婚的时候会刮风或是下雨下雪的。五六岁的我们虽然对结婚没有什么慨念,但还是停止了吃馅儿。后来去街上看到骑着自行车的结婚队伍,如果那天正赶上刮风下雪,我便会以为那是新媳妇小时候家里包饺子时偷吃了饺子馅儿的缘故。长大后才知道那是母亲怕我们吃得太多,馅儿不够用了,骗小孩儿玩儿的“谎话”。
过年的时候,大年二十九,走到街上就听到家家户户剁馅儿的声音。人们都会剁上几棵白菜,挤干水份,放到一个釉面大瓦盆里。在本来买的就不多的肉上割下肥瘦相间的一块儿,剁成肉馅儿,放上葱姜和五香面。三十和初一的饺子是纯白面的,肉也会多放一些,而过了这两天就会加些红薯面,饺子馅儿里的肉也就星星点点了。不过我们还是很知足,最起码在初五和十五,还有家里来亲戚的时候还是会吃上饺子的,这也是小时候喜欢过年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1980年,家乡实行了包产到户。小麦产量高了,地里,人们种的花生等到秋后收回晒干,会拉到榨油坊榨上几十斤花生油。农闲季节哥哥他们会外出到盖房班打工。零花钱相对富裕起来,每到下雨阴天,不能下地出工的时候,母亲就会让小哥他们去菜园里割些韭菜,拿回家择洗干净,加上刚从鸡窝里掏出的还带着余温的新鲜鸡蛋做成馅儿,全家人美美的吃上一顿饺子。
母亲独自一人拉扯着我们兄妹六七个长大成人实属不易,她老人家落下了气管炎的毛病,做饭炒菜炝锅的时候母亲就会咳嗽不止。长大后,我们相继结婚,大姐想了办法,我们回家的时候就会给母亲买几斤肉,有时候红烧出来,放到盆里。等我们走后,母亲弄些肉和肉汤,加点蔬菜、豆腐、粉条之类的食材煮软就可以吃了。大姐便会在自己家分别调好几盆牛肉、羊肉、猪肉的馅儿,搁上足够的食盐,母亲只需再加点蔬菜就可以包饺子。母亲总是弄得菜多肉少,盆里的肉馅能够多吃些日子,她并非不喜欢吃肉,其实是怕麻烦我们,怕我们因惦记她耽搁自家的事情。母亲经常给邻居家的婶子大娘们显摆她每天都吃饺子,说她天天都在过年,不知那辈子修来的福,养了这么多好闺女。母亲永远那么知足,年轻的时候吃了多少苦却很少提起。
饺子虽然成了家常便饭,农家人办喜事,饺子还是会在宴席上第一个隆重登场,做为开席的前奏。结婚前一天,街坊邻居都会聚拢到一起,整个院子简直成了包饺子的手工加工厂。分工明确,揉面的,做剂子的,擀皮的,负责包的,运输面和馅的,流水作业。人们在说笑声中,有条不紊的包着几十桌宴席上和娶亲前几十个人的饺子,此时的农家院欢声笑语,伴着房顶上音箱里欢快的歌声,显得那么喜庆祥和。盛饺子的柜子是专门租来的,会木工活的师傅做成抽屉似的柜子,但抽屉是没有周围的挡板,以方便饺子下锅。一百多斤的面粉也就一个多小时全部包完了。第二天天不亮帮忙的邻居就会点火烧水煮饺子,迎亲的队伍集合完毕后每人都会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再出发迎亲。等娶亲归来,开席的第一轮席面便是饺子,这说明婚宴已正式拉开帷幕,有饺子垫底的肚子就是多喝上几杯也会不成问题的。
现在人们由于物质生活的丰富,不再单纯吃白面饺子了,人们开始讲究营养均衡。用绿色蔬菜榨成汁,包裹住白色的面挤包成白菜如意水饺;用胡萝卜汁和面,包成黄色的水饺;用紫甘蓝榨汁包成紫色的水饺;用墨鱼汁和面包成黑色的水饺。人们翻新着花样,饺子馅儿也变得丰富多样起来,现在的人们不再是单纯的填饱肚子,而是在创造一种饮食文化,在讲究营养均衡的同时也在追求着生活的情趣。但无论怎样,在我的家乡,饺子始终代表着家乡人热情好客的一份最真诚的心意。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