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新闻>>

牢记嘱托担使命 感恩奋进写答卷

时间:2024-05-10 14:30:06  来源:河北新闻网  作者:

编者按

殷殷嘱托在耳畔,踔厉奋发正当时。

2023年5月10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第10次到河北视察、第3次到雄安新区视察,两次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一系列重要要求,为河北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政治引领、创造了历史机遇。

沿着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的足迹,本报记者赴雄安、抵沧州、到石家庄,走进建设一线、港口码头、村庄社区,听亲历者讲述总书记与人民群众在一起的感人细节,看燕赵儿女拼搏向上的昂扬风貌,特推出该组特别报道。

雄安站:

打造一座智能化高品质客站

4月30日,无人机航拍的雄安站外景。河北日报记者 耿 辉摄

“C2718次列车开始检票……”5月6日11时40分,位于雄安新区昝岗片区的雄安站候车室内广播响起,乘客们有序前往检票口,排队进站,登上去往北京的高铁列车。

“现在雄安站每天开行列车20对,北京西方向每天开行列车18对,天津、唐山方向每天开行列车2对。”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车务段雄安站客运车间党支部书记郭艳丽介绍,车站旅客主要为雄安新区的建设者、到大兴机场的商务客流、北京至白洋淀的短途旅游客流和天津、唐山等地的通勤客流。

2023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乘高铁前往雄安新区,抵达后首先考察了雄安站的建设运行情况。“雄安站是雄安新区的交汇车站,要进一步完善联通雄安站和雄安新区的交通‘微细血管’,提升人流物流聚集和疏散的效率。”每当回想起总书记的殷切话语,郭艳丽就倍感责任重大。

为了进一步完善联通雄安站和雄安新区的交通“微细血管”,一年来,雄安站不断优化旅客进出站流线。“我们每天对客流进行统计和研判,遇有大客流及时增开进出站和安检通道,确保旅客进出站排队不超过10人,候检时间不超过5分钟。”郭艳丽说。

通过网络查询北京到雄安站的高铁车次,记者发现其中3趟列车的终到时间在22时以后。深夜旅客下车后,乘坐公交车或打车是否方便?

“我们与雄安集团交通有限公司调度室建立了联系沟通机制。”郭艳丽介绍,车站及时通报列车下车人数、列车运行正晚点情况,调度室根据客流调配好公交车、大巴车和出租车、网约车,尤其对于22时以后的终到列车,安排充足运力,保证旅客下车后有车可乘,实现了交通接驳的顺畅。

在雄安站周边,中能建新能源生态城、中交未来科创城等项目施工现场塔吊林立,彰显着雄安站所在地——昝岗片区的站城、产城、绿城融合发展的新气象。

总书记指出,要把昝岗片区建设成为高端高新产业集聚区,让各方来客一到雄安,就能感受到雄安新区扑面而来的现代化新气象。

作为雄安新区先期建设的区域之一,一年来,昝岗片区持续做好疏解落地服务保障,加快建设中交未来科创城、中能建新能源生态城、雄安铁建中心等多个综合性产业发展空间载体,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陆续落地,“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科技创新载体格局逐步形成。截至4月,昝岗片区实施项目74个,完工项目21个,正在实施项目53个。

“总书记的嘱托为昝岗片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昝岗管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宋力勋说,下一步要紧紧围绕昝岗片区的规划定位,瞄准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空天信息、医疗健康、新材料等高端高新产业,把昝岗片区建设成为高端高新产业集聚区。(河北日报记者 曹铮)

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南文营社区:

居民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4月30日,在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南文营社区内,孩子们在小区内嬉戏。 河北日报记者 耿 辉摄

4月23日下午,正值世界读书日,雄安新区南文营社区会客厅里,十余名幼儿家长带着两三岁的孩子,围坐在图书角圆桌前,跟着双文幼儿园的幼师们读绘本。

“社区举办的类似公益活动很多,我经常带着3岁的女儿来这里读书。”南文营社区居民刘潇潇说,社区的图书角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更新图书,适合幼儿读的绘本种类繁多。

去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南文营社区考察时强调,建设好雄安新区,重要的是衔接好安居和乐业,让群众住得稳、过得安、有奔头。要同步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从一开始就下好“绣花”功夫,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筑新时代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

一年过去了,南文营社区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一路攀升。

到文营书社写写字,和老伙伴儿们到养老驿站下下棋、打打球,不想做饭了就到社区食堂“刷脸”吃饭……这是居民刘炳辉每天的生活日常。

如今他最光荣的任务,是接送外孙上下学。“女儿把孩子从唐山送到雄安上小学,就因为这里上学方便,出了小区步行两分钟就能到学校。”刘炳辉说。

5分钟到幼儿园,10分钟到菜店、小学,15分钟到中学……在南文营社区,“15分钟生活圈”勾勒出百姓的幸福场景。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南文营社区,“一呼联应”的联席会议制度,先后协调解决居民需求、诉求306件,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片区。

来自安新县大王镇小王营村的聋哑居民蔡凤柱过去在老家有个补胎的摊位,回迁到礼贤花园后没了用武之地,一度愁闷不已。去年6月,经南文营社区党总支书记王伟肖协调,在一家企业资助下,老蔡利用小区的边角空间设了一个电动车维修摊,解决了一家人的生计。

“急居民所急,想居民所想,绝不‘推脱绕’,和百姓同心才能把社区建设得更加宜居。”王伟肖告诉记者,每天她最关注的就是社区的“民情台账”,通过大走访把群众情况摸透,建立社情民意清单。

依托“萤火虫”“同心圆”等志愿服务队伍,南文营社区常态化开展悦容行动、烟头革命、结对帮扶等志愿服务活动,探访关爱特殊群体,打造“红色享老”服务体系。同时,该社区充分挖掘周边商业的就业岗位,打造就业微阵地,助力居民家门口就业。

就在上个月,南文营社区尚德花园47岁的居民肖秋云又多了一份新兼职——社区零工驿站帮她联系到一家汉堡店,周末做兼职面点师贴补家用。“总书记一直牵挂着大家,感觉生活越来越有奔头!”肖秋云告诉记者,回迁后她在一家单位当上了保洁主管,现在正在自学绿化和管理学知识。

社区门口新开了银行网点,院里增加了很多充电桩,居民互相监督不推电动车上楼……“一年来,看着我们的社区越来越好,希望自己每天都能变得更好,像这座拔节生长的城市一样。”肖秋云说。(河北日报记者 解丽达)

雄安城际站及国贸中心片区建设工地:

4600余人奋战施工一线

5月6日,无人机航拍位于雄安新区启动区的雄安城际站及国贸中心片区建设现场。河北日报记者 耿 辉摄

4月27日清晨,雄安新区雄安城际站及国贸中心片区,各项目建设工地内塔吊林立、工程车穿梭,一派繁忙景象。截至4月,该片区共有4600余名施工人员、365套机械设备参与建设。

雄安城际站及国贸中心片区位于雄安新区启动区的核心位置,整个片区由雄忻高铁雄安城际站、京雄快线航站楼站、国贸中心和东西轴线公共交通等项目组成。

2023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雄安城际站及国贸中心项目建设现场,看沙盘、登平台,远眺建设工地,了解启动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及重点疏解项目规划建设进展情况。“交通是现代城市的血脉。血脉畅通,城市才能健康发展。要在建设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上下功夫,在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上下功夫,着力打造一个没有‘城市病’的未来之城,真正把高标准的城市规划蓝图变为高质量的城市发展现实画卷。”总书记的嘱托让建设者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整个片区的基坑开挖深度达32.6米,是当前雄安新区地下结构最复杂、基坑深度最深的施工建设项目。去年5月,这里还处于桩基施工阶段,经过一年的加紧建设,如今已经初具雏形。”雄安集团雄安雄商置业公司项目负责人王诺介绍,一年来,公司持续优化施工组织,加大资源调配,全面铺开土方开挖、止水帷幕、围护桩、工程试桩和垫层施工、防水施工、钢筋绑扎、模板安装、浇筑养护等作业,压茬推进现场施工进度。

“现在,雄安城际站枢纽正在进行基础底板施工和铁路站房土方开挖施工,国贸中心正处于桩基工程施工阶段和地下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国内首个净零碳交通建筑——航站楼已冲出正负零。”王诺说。

“检查安全帽,互检;检查安全带,互检……”该片区瞭望台下,国贸中心项目班前会正在进行,十几名即将上岗的工人两人一组进行入场前的安全互检。

“工程正在快速有序推进中,更要把好安全关,每天工人进场前都要开安全早会。”戴好安全帽,背上工具包,王诺走进施工作业区,对现场安全隐患、质量问题、施工进度等情况进行检查调度。王诺的工作重点是协调影响项目施工进度的卡点、堵点问题,比如与京雄快线联合验收问题、与中国华能总部项目的道路共用问题等。

“作为雄安建设者,我亲眼见证了新区的活力门户、城市地标和城市名片的拔节生长,感到非常自豪。”王诺说,“五一”期间,项目依旧紧张有序推进,国贸中心项目完成桩基工程施工481根,桩间土开挖13000立方米,垫层施工4000平方米,钢筋绑扎150吨。项目建设的“任务单”正在一步步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成绩单”。(河北日报记者 曹铮)

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

盐碱地变身希望的田野

5月6日,在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的麦田内,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左)与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于荣艳查看旱碱麦长势。河北日报记者 张 昊摄

5月6日,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的麦田绿意盎然。

一大早,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就来到田间“瞧”麦子。他俯身拿起一株旱碱麦说:“现在小麦处于扬花期,是决定小麦粒数的关键期,你看这一串串小麦穗,长势良好,盼着今年有个好收成。”

刘玉锁是个种了30多年地的老庄稼把式。他说,以前,种地纯靠天吃饭;如今,受益于好技术、好麦种,全村的旱碱麦去年实现了大丰收,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沧州市,考察了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了解盐碱地整治、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刘玉锁说,“总书记的殷切嘱托鼓舞了我们的干劲。”

行走在田间,记者看到,仙庄片区的麦田内有了新装备——农田四情监测站,站内设有物联网孢子捕捉仪器、物联网虫情测报灯、田间生境远程监测设备、田间小气候及土壤墒情监测仪,尽显“科技范儿”。

正在此处查看设备的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于荣艳告诉记者,利用这些设备,就能对虫情、土壤墒情、气象等进行识别监测,经大数据分析后,能为小麦的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提供科学指导,让种地有了更多科学依据。当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正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唤醒”更多盐碱地。

“总书记强调,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刘玉锁说,去年10月村里投用的黄骅面花非遗工坊运营得很好,不仅延伸了旱碱麦产业链,还带动了村民就业。

在后仙庄村的黄骅面花非遗工坊,记者看到,3名工作人员正在制作面花,和面、揉面、磕花……不一会儿,鱼、石榴、花朵等造型的面花便呈现在大家眼前。

记者了解到,其中一名工作人员刘凤华是来自后仙庄村的村民。她笑着告诉记者,家里已将6亩地托管出去,种地不用操心,自己还在家门口就了业,这日子充满希望,越过越红火。

刘玉锁介绍,目前,后仙庄村将村中近1700亩土地托管出去,搞规模化种植。同时,积极发挥面花非遗工坊的作用,推进旱碱麦深加工,延伸旱碱麦产业链条,带动村民增收。同时,还计划打造自己的旱碱麦产品品牌,在村中建立面粉厂,促进旱碱麦产业化发展,让盐碱地长出“金疙瘩”。(河北日报记者 王雅楠 袁 铮)

黄骅港:

科技赋能 港口越变越“聪明”

5月6日,国能黄骅港务公司装船指导员刘洋在码头查看煤炭装船情况。河北日报记者 张 昊摄

5月6日,记者来到绿意盎然、干净整洁的黄骅港煤炭港区。朔黄铁路两侧,乔木林、草坪、湖泊湿地,渐次映入眼帘,仿佛是一座花园。

绿色景观尽头,是现代化的煤炭码头。记者在码头边看到,高大的装船机高速运转,通过皮带机将煤炭源源不断运往码头旁靠泊的嘉诚山号货船上。

机器轰鸣声中,29岁的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装船指导员刘洋登上货船,检查装船作业情况。

“煤炭从不远处的筒仓通过活化给料机输送到皮带机上,到达装船机后,再被运往船舱。这些煤炭作业设备,都由设定好的系统程序自动操控。”刘洋说。

在自动化设备高效协同作业下,仅用了18个小时,58085吨煤炭就被装载完毕。

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骅港煤炭港区码头,了解河北省港口整合发展和黄骅港生产经营、发展规划等情况。“总书记指出,黄骅港作为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港口,要加强港口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刘洋说,当前,公司正全力做好电煤保供工作,科学安排作业计划,保障煤炭运输安全、通畅。作为一名装船指导员,要时刻坚守岗位,服务好每一条来往黄骅港的船舶,确保煤炭装卸作业安全。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绿色低碳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与黄骅港深度融合,为港口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港口越来越“智慧”,航道也在拓宽。在离码头8海里的海面上,航道疏浚船正在紧张作业。

“黄骅港大力加强港口能力建设,建设7万吨级双向航道,实现了7万吨级船舶重载双向通航。”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四级主管梁秀忠站在码头平台,指着远方的航道疏浚船说。

去年7月,长达11.48公里的7万吨级双向航道一期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该工程在原有5万吨级重载双向航道工程的基础上将航道拓宽30米,减少了大型船舶锚地等候时间,有力保障了大型船舶的通航安全,为煤炭运输提供了通航保障。

作为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港口,黄骅港全力打造智慧港口,持续加强港口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了港口运营水平和整体竞争力。今年前4个月,黄骅港累计完成煤炭装船7244.3万吨,占我国煤炭下水总量的31.3%,同比增长8.7%。(河北日报记者 戴绍志)

中国电科产业基础研究院:

研发“中国芯” 跑出加速度

5月7日,中国电科产业基础研究院科技人员在展示芯片产品。 河北日报记者 赵永辉摄

5月7日上午,记者来到石家庄市的中国电科产业基础研究院,在展厅里正好遇到了接待客户的芯片技术研究所研发部负责人周国。

“最近公司有啥重大新闻不?”遇到老熟人,记者也不见外。

周国从桌上拿起一个装有芯片的塑料盒,笑着递过来,“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滤波器芯片,用到了刚发射的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上。”

一颗豆粒大小的小物件,用到载人飞船上能起啥作用?“它的作用可大了,能保障天地间信号的稳定传输。”周国越讲越专业,“飞船距离地面有数百公里,中间有复杂的电磁环境,它能分离有用信号和噪声,提高有用信号的抗干扰性和噪声比。”

为了攻克抗干扰、降声噪等关键核心技术,周国和同事们对滤波器芯片开展了数十轮技术迭代,历时3年攻克了模型提取、电路设计、工艺制造等多个关键环节的技术难题,在保证高精度谐振频率的同时,有效滤除了杂波噪声信号。“这款芯片的多项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周国介绍。

2023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电科产业基础研究院考察调研时指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必须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系统布局关键创新资源,发挥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势,不断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新突破。

牢记总书记嘱托,中国电科产业基础研究院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一刻不停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放眼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他们围绕碳化硅在电力电子领域的运用,系统开展第三代半导体射频芯片、电力电子芯片等产品研发生产。

完全自主研发的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传感器将汽车定位精度精准到厘米级,并实现“百万量级”装车交付;多款碳化硅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在国内知名新能源汽车厂商实现批量上车应用,可使车辆充电速度提高5至10倍,续航里程提高8%以上,电损耗降低50%……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既要像剥洋葱一样攻克一项项“卡脖子”难题,还要前瞻布局关键技术研发。

如今,太赫兹技术已成为发展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关键。“太赫兹本质上是一种电磁波,具有非常高的频率和定向性,利用它可以实现几百Gbps的通信速率,相当于一秒钟传输数百部高清电影。”中国电科产业基础研究院院长卜爱民介绍,目前他们已经实现了太赫兹射频芯片系列化,将继续围绕太赫兹固态源、放大器等产品实施技术攻关,为移动通信、空间遥感及无损检测等领域向前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撑。(河北日报记者 董 昌)

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

打造“中国好药·石家庄造”名片

5月6日,石药集团中央药物研究院,研发人员正在用移液枪进行移液操作。河北日报记者 史晟全摄

5月6日,又一次来到规划展馆,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技术专家刘文富心潮澎湃。已经数不清来过多少次了,但他每一次都有新感受。

一年前的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规划展馆,察看医药产品展示,了解药品研发生产情况,当时就是刘文富向总书记作的汇报。

“总书记提出‘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命脉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一年来我们须臾不敢懈怠。”刘文富记忆尤深,他们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机遇,全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努力把总书记的关心关怀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

驱车行驶在园区里,创新的气息扑面而来。顺着刘文富手指的方向,药明生物、华普生物、四环医药、绿叶制药、石药集团巨石生物等知名药企标识,不断从眼前掠过。

来到石药集团中央药物研究院,只见研发人员正加紧用自主知识产权的mRNA脂质纳米颗粒技术,开展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研究。“总书记勉励我们,一定要坚持自主创新,我们一直紧盯前沿技术,去年研发投入48.3亿元,占成药收入的18.8%。”石药集团首席科学家李春雷说,“目前正依托纳米药物平台等8个创新平台研发新药,共有在研新药130多个。”

刚从公司总部开完会,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健便急匆匆赶回实验室,又开始新的“战斗”。“狂犬单抗的儿童适应症药物研发已经完成,预计很快就能获批,这将是继国家Ⅰ类新药奥木替韦单抗后又一个重大突破。”他高兴地告诉记者,“总书记的亲切关怀给了我们巨大动力,加快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定能续写华药新辉煌!”

生物医药园里,一块8500平方米的共享空间引人注意,这里就是中央创新区。“300多平方米的共享实验室,里面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等高端仪器一应俱全,一年下来租金只要40多万元。”诺澳原生物技术公司技术总监雷涛说,他们今年3月刚刚落户园区,创新的梦想已经开始生根发芽。

石药集团巨石生物抗体二期项目建设马不停蹄,石四药集团特色新型固体制剂项目建设正酣……一个个新项目,正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2023年,石家庄市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完成1078.6亿元,首次突破千亿级,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还要再加把劲,努力攀上生物医药的‘珠峰’,这样才能‘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命脉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刘文富信心满满,接下来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努力打造“中国好药·石家庄造”产业名片。(河北日报记者 周 洁)

责任编辑: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