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新闻>>

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特别报道|十年蝶变 满眼锦绣

时间:2024-06-24 15:37:15  来源:沧州日报  作者:于海涛 本报通讯员 刘占勇 陈墨白

仲夏时节,水草丰茂。来到位于东光县的谢家坝,处处如画,步步皆景,如镜的运河倒映着绿树蓝天,河畔的坝体上水渍斑驳,见证着谢家坝百年来对两岸百姓的“无声守护”。作为大运河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58个遗产点之一,谢家坝以“糯米砂浆”筑坝技术独特的水利文化价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誉为“最具里程碑式沧桑美”。

时光拨回到十年前。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中国大运河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申遗成功只是起点,做好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永远在路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作为大运河沿线重要节点城市,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按照“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的理念,全力打造富有文化特色、彰显狮城魅力的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努力擦亮千年运河“金色名片”,打造中国大运河非遗之城。

保护“起笔”,铺展绿色生态画卷

行走在大运河沧县纸房头镇大白洋桥段,河水悠悠,碧波涟涟,飞鸟在清波绿树间翔集休憩,一幅风光秀美的生态画卷尽收眼底。随着运河沿线环境治理工作不断推进,运河生态多样化程度显著提升,大白洋桥等多个运河段已成为白骨顶鸡、绿头鸭、苍鹭、黑水鸡等各类动物的“新乐园”。

绿色是大运河的“底色”,和谐自然的生态空间也是做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运河沿线生态综合治理,注重生态空间保护修复,凸显大运河沧州段原生风貌,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长廊。

——强化生态空间管控,制定《“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方案》,严厉打击河道管理范围内非法取土等破坏性活动,全面封堵沿线入河排污口,推动沿线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

——实施环境集中整治,杜绝农村垃圾倾倒和污水直接排放,全面清理河道管理范围内垃圾杂草、临建违建、残垣断壁,到2023年底,大运河沿线村庄已全部实现生活污水管控,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内村庄全部达到市级及以上和美乡村建设标准。

——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加快沿线生态公园建设,开展运河沿线大地艺术种植,打造精品农田景观。截至目前,运河沿线建成各类生态公园20余个,大地艺术种植4000余亩。2023年,南运河获评河北省典型示范河湖,沧州运河生态综合治理成果入选“2023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创新案例”。

——常态化引水补水。坚持“引调补蓄”并举,多渠道、多措施做好引调水,自2021年以来,通过潘庄引黄、位山引黄、东线引江、岳城水库四条引水线路实现引水常态化。2024年引水2.73亿立方米,为生态用水和中心城区段旅游船舶航行提供有力保障。

一河清水两岸绿,满眼锦绣赛江南。这条蜿蜒曲折、流淌千年的“生态绿带”,哺育了依水而生、因水而兴的沧州,为沧州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与水有关”的文化遗产,更在时代新风吹拂下奔涌出新的文化浪潮。

传承“落笔”,文化遗产生生不息

行走在沧县捷地分洪设施景区,大运河碑廊、通波园、申遗碑……一步一景、一园一画,以明清时期北方传统园林风格为基调的“九园十八景”已成为游客体验运河文化的“打卡地”。

修建于京杭大运河与捷地减河“二龙交汇”之处,从单一的闸所到“三廊、两河、两闸、三碑”为一体的水利风景区,捷地分洪设施景区已成为我市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有力见证。

空间维度的生态保护是大运河贯穿南北的有力保障,而时间维度的文化传承则是大运河联通古今的“纽带桥梁”。为确保大运河文化绵延不绝、流向未来,我市坚持以规划为引领,突出全域统筹,对标国家、省级规划要求,构建了“1+6+1+1”规划体系,对大运河沿线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风貌,形成了以《沧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为统领,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6个专项规划为支撑,以《沧州市大运河整体景观和城市建筑风貌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沧州段)建设保护规划》为指导的规划体系。

完善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对此,我市不断建立健全“修缮+防护”管理体系和长效管护机制,坚持调查、保护和监管并重,持续推进大运河沿线文物资源调查和认定,编制《大运河沧州段文化遗产名录》,建立电子地图。做好考古勘探和文物修缮,陆续完成泊头沉船、南川楼沉船等考古勘探,完成沧州铁狮子、澜阳书院等文物的修缮。实施了重点段落遗产安全防护工程和大运河全线重要点段文物保护监控安防工程,健全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构建了大运河公益保护“检察共同体”。

相较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重点在于传承。近年来,我市持续完善非遗培育传承体系,开展非遗项目的普查建档,建立健全非遗名录,完成国家、省级非遗项目数字化记录。截至目前,大运河沧州段沿线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0项,省级项目59项,市级项目190项。开展非遗项目传承培训,建设了吴桥杂技学校等非遗培育基地。实施非遗项目评估,认定大运河沿线非遗工坊42家,为非遗技艺的进一步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利用“成篇”,文旅融合飨民惠民

欣赏非遗麒麟舞展演、观看“南川喜事”情景剧、品尝沧州特色火锅鸡……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假期,大运河沧州段各景点一系列文化活动让广大市民和众多外地游客既饱了“眼福”,又饱了“口福”。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旅游带建设,我市突出运河优势,发挥特色亮点,以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建设为抓手,加快推动文旅商深度融合,利用好大运河非遗等资源,升级休闲、购物、沉浸式体验等多元业态,有机串联旅游景点、文化亮点和商业热点,积极打造以大运河为主轴的精彩旅游廊道,推动大运河文化、文旅、经济接续繁荣。

2022年9月,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实现50年来首次旅游通航,再现了“一船明月过沧州”的历史盛景。从“有水了”到“有船了”,大运河沧州段再次谱写了华美蝶变的新篇章。

2023年5月,伴随着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盛大开幕,沧州园博园正式对外开放,1条运河风光带、13个城市展园区,形成了运河自然风光与园博园院落式建筑、园林花卉和谐交融的生态文化景观。

2023年10月,古风古韵的南川老街盛大开街,以独特的文化业态深受广大游客追捧,扮靓了沧州“城市会客厅”,成为今年“五一”小长假沧州跻身全国受游客追捧的20个小众旅游目的地城市第六位的“流量密码”之一。

今年5月,沧州坊商街正式开街,凭借着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体验,迅速成为大运河畔的“新晋网红”。

……

“不散场的非遗集市”“永不落幕的园博会”“大门常开的城市会客厅”……沧州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深挖大运河文旅资源,打造多彩旅游场景,提升“河海狮城·文武沧州”文旅品牌吸引力,打造“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优选地。

千年奔流不息,大运河为沧州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十年精彩蝶变,大运河脉动着更加磅礴的生机与活力,流向更加光彩的未来。

责任编辑: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