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新闻>>

何以中国·青春守艺人之沿着运河看非遗① | 大厂花丝镶嵌技艺传承人马维盛:花丝为骨、镶嵌作饰 四代传承接棒非遗绝技

时间:2024-07-05 16:23:56  来源:河青新闻网  作者:王玎 姚瑶 纪晶晶

【开栏语】

2014年,中国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

大运河贯穿南北,奔流千年,仅在河北境内,就流经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及雄安新区等地的21个县(市、区),见证了沿岸的人间烟火,也孕育了独有的非遗技艺。如今,大运河的部分传统功能已逐步退化,但见证了运河两岸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与文化演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仍在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承担起创新传承的重任。

即日起,河北青年报、河青新闻网推出《何以中国·青春守艺人之沿着运河看非遗》系列报道,讲述青年非遗传承人在传统手艺中汲取智慧、融入创新,重塑传统手艺生命力的故事。

河青新闻网讯    花丝镶嵌,又称“细金工艺”,是一门传统的宫廷手工技艺,用金银等材料,通过镶嵌宝石、珍珠或编织等工序,制作成工艺品。因其做工繁复精细,被列为“燕京八绝”之首。

近年来,随着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花丝镶嵌不再是陈列于展柜中的精美艺术品,也成为融入百姓生活的用品。通过花丝镶嵌技艺制作而成的各类饰品被许多消费者选购、佩戴,成为独具特色的非遗时尚单品。

“何以中国·青春守艺人之沿着运河看非遗”第一期,我们带大家走进大厂回族自治县,去了解花丝镶嵌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的故事。

【故事】

家族传承接棒非遗绝技

“采金为丝,妙手编结,嵌玉缀翠,是为一绝。”这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手工技艺花丝镶嵌的赞誉。在大厂回族自治县,花丝镶嵌制作技艺要追溯至汉代。到了明清时期,更是飞速发展,大量产品被宫廷定为贡品。

1988年出生的马维盛来自花丝镶嵌世家。父亲马福良是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北京冬奥会特许商品“景泰蓝和田玉冰壶”就是由他制作;爷爷马作文是蒙錾石镶大师,18岁到北京花市银楼拜师学习花丝镶嵌技艺……这项技艺传到马维盛这里已经是第四代了。

从小耳濡目染,马维盛对花丝镶嵌技艺有着独特的情感,“我父亲曾经开玩笑说,人家孩子的胎教都是钢琴曲之类的,而我的胎教基本上都是叮叮当当敲小锤的声音。”

15岁开始,寒暑假时马维盛就在工厂学习拔丝、掐丝、制胎等花丝镶嵌制作的基础技艺。大学毕业后,他便接下重任,全职从事这项事业。

【传承】

把非遗技艺留下来、传出去

从皇家御苑走出的包括金漆镶嵌、花丝镶嵌、景泰蓝、牙雕、玉雕、雕漆、京绣、宫毯在内的八种技艺,被称为“燕京八绝”。与“燕京八绝”中的其他技艺一样,花丝镶嵌用料不菲、制作工艺繁复细腻,制成的作品精美华贵,凝聚着匠人的艺术造诣与技艺心血。

马维盛介绍,花丝镶嵌主要使用金、银等材料,通过镶嵌宝石、珍珠,加上编织等工序,制作成工艺品。花丝镶嵌工艺复杂,大致可分掐、填、攒、焊、堆、垒、织、编八种手法,技艺精湛,造型优美,花样繁多,具有传统艺术特色。

“花丝镶嵌通常包含花丝与镶嵌两种技艺。花丝技艺是将金银抽成细丝,用堆、垒、编、织等技法制成工艺品;镶嵌技艺是将金银薄片锤打成器皿,然后錾刻图案,镶以珍贵的珠宝。”马维盛说,金银具有极好的延展性,花丝镶嵌技艺中所使用的金属丝可以拉伸得比头发丝还要细,制作器具时,最细的金属丝直径只有0.02毫米。

说起初学技艺时的场景,马维盛记忆犹新,“刚开始学徒的时候经常手肿,那时候左手捻錾子,右手抡锤子。手都捻得起泡破皮,小锤一天得抡上万下,来来回回地动胳膊。整整坐一天全是上半身在动,最后真是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了,不过咬咬牙也就过去了。”

“花丝万缕织金冠,妙手镶嵌有乾坤。”正是一步步的坚持,从业10余年,马维盛先后被评为廊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在马维盛看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承非遗一个很好的路径就是进入市场、融入生活,“这门古老的金火之技不应该只能隔着展示柜欣赏,而应该让它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为此,他和工人用花丝镶嵌的技艺制作了一些诸如胸针、吊坠、耳坠一类的首饰,还有酒具、茶具等实用器,这些产品逐渐得到大众的认可,被许多消费者选购、佩戴,成为独具特色的非遗时尚单品。

【青年寄语】

对于广大青年,马维盛表示,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挥霍的。无论身处何处,无论梦想多么遥不可及,只要付出努力,坚持不懈,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请保持对传承的热爱,对知识的好奇,不断提升自我,勇往直前。”

文/河青新闻网记者王玎、姚瑶、纪晶晶

供图/马维盛

河青新闻网编辑张嘉怡 | 频道主编耿硕 | 频道监制李媛

责任编辑: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