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牢记总书记嘱托,河北全面系统保护好文物和文化遗产,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作为国家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德避暑山庄在全国率先全面开展文物预防性保护,建立文物修复实验室,开展以文物建筑修复技术等为重点的10余项科研项目,让文物"重焕新生"。
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院长 孙继新:
通过这个科技赋能的手段,让每一件文物每一段故事走入千家万户,融入到普通百姓的文化肌理当中。
这只是我省科技赋能文物保护的一部分。近年来,我省实施河北省文物建筑数字化项目,共完成987处文物保护单位的数字信息采集工作,开发完成"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数字化平台",为文物保护维修、展示利用等提供数据支撑,持续优化数字技术手段,提升科技保护水平和研究阐释能力。
启动2024年度河北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遥感监测项目;推出《跟着文物游河北》智慧语音导览图、"文物畅游冀"微信小程序,链接文物与人们的文化旅游生活,进一步拓展河北历史文化的传承传播方式。
河北广播电视台记者 邵健楠:
一架绣绷,十指春风,一场针与线的相逢,变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京绣作品,开启与古人跨越千百年的对话。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绣代表性传承人 梁淑平:
京绣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我做了几十年,我觉得融入到我生命当中,我感觉有责任把这个京绣传承下去。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非遗技艺"潮"起来。我省不断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项目,像京绣一样,在新时代焕发新姿。
创新非遗传播平台,我省连续举办三届"长城脚下话非遗"活动,长城沿线15省(区、市)特色非遗项目800余项参加,累计接待参观游客37.62万人次;
打造首个省级层面非遗成就展示和传播平台"乐享河北"非遗会客厅,累计举办100多场活动,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开展非遗工坊定向培训,培育一批工坊带头人。2023年上半年,全省线上线下传统手工技能培训人数达16.7万人次。
在秦皇岛市山海关古城内,大型室内史诗演出《长城》创新舞台表演技术,赋予千年雄关时代活力,受到游客追捧。
河南游客:
(演出)又生动又深刻,情节非常动容,我深深地感动。
我省将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文旅发展全过程,推出"跟着演艺游河北""跟着非遗游河北"等系列主题活动,以高品质活动吸引更多游客,拉长消费链条。
激发文旅新消费、新场景、新体验,打造京津游客周末休闲首选目的地,将文旅消费项目由"风景化"向"场景化"迭代。今年一季度,全省共接待游客、实现旅游收入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京津游客占比达到14.4%,"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品牌影响力已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