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南和区设施农业产业园区技术人员在育苗大棚查看蔬菜秧苗生长情况。(河北日报资料片)河北日报记者 赵永辉摄
麦收过后,涿州市歆农家庭农场负责人董红岩压茬种下玉米。“粮食长在高标准农田里,新品种、新技术进田,小麦实现丰收。”董红岩干劲十足,他信心满满地说,玉米密植,田管跟上,秋粮争取再夺丰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河北是农业大省,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效能,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努力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装足“米袋子”,丰富“菜篮子”
抓起一把金灿灿的麦粒,邯郸市魏县爱耕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西林脸上乐开了花。今年“三夏”,李西林种植的2000多亩“马兰1号”节水高产小麦再获丰收。
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马兰1号”小麦的主要育种人是河北小麦专家郭进考研究员。
“‘马兰1号’这个品种根深叶茂利于节水抗旱,麦秆儿比较矮,抗倒伏能力强,利于高产。”郭进考说,“马兰1号”小麦凭借节水、抗倒、抗寒、高产等优势,近年来在全省各地相继创下河北小麦亩产量新高。
小小一粒种子,一头连着百姓生活,一头连着国家战略。河北已培育出小麦、玉米、杂交谷子、高油酸花生、双高大豆、马铃薯等一大批优质品种,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超过43%。
农业要强,首先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必须强。今年,河北夏粮喜获丰收,总产量302.6亿斤,面积、单产、总产三项指标均较上年实现增长。
在装足“米袋子”的同时,河北重点发展种植、畜牧、渔业、冷链物流和粮食烘干等领域现代设施农业,积极有序推进设施农业现代化建设。
在衡水市饶阳县的京津冀蔬菜科技测评示范中心,物联网技术将20个智能温室大棚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因素都被严格控制,实现了全年无间断生产。
“以前靠经验种植,现在靠数字化、智能化种植。”负责提供技术服务的河北绿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项目部负责人崔超说,管理人员只需通过电脑或手机App设定好蔬菜生长所需各项要素的具体参数,并开启大棚内的各个智能设备,就可实现“云端”种菜。
现代设施农业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省的重要标志。河北打造环京津高水平“菜篮子”生产基地,核心是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打造衡沧高品质蔬菜产业示范区,主要路径是新建和改造提升蔬菜种植设施,发展现代设施棚室,提升蔬菜产量和品质。
2023年,河北面向京津高端市场,发展高品质蔬菜,推动设施结构优化,设施蔬菜面积达到360万亩,蔬菜总产量超过5300万吨。
创建农业农村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9家,带动提升全省规模养殖设施化、标准化生产水平。
一二三产融合释放农业发展潜力
一头连着农业、农村和农民,一头连着工业、城市和市民,农产品加工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链、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关键一招。
一粒玉米的价值有多大?
在宁晋县玉锋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大健康产业园生产车间,玉米经过加工,转化为玉米淀粉、葡萄糖、果葡糖浆、蛋白粉、玉米胚芽油等系列产品。
作为国内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玉锋集团粗粮细作,年加工玉米近千万吨,将每一粒玉米吃干榨净,实现了玉米附加值倍增效应。
一粒小麦的产业链有多长?
“俺家小麦不愁卖!”邢台市南和区宁营村种粮大户宁永强说,他从田间收获的小麦直接被拉到金沙河面业集团的生产车间。
在金沙河面业集团,小麦除了可以被加工成面粉、挂面、面包等产品外,还能做成谷朊粉、小麦膳食纤维、糖醇、酒精等副产品。
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强“头”和“尾”,已成为厚植河北农业优势的重要抓手。
着眼京津及国内外市场需求,河北聚焦粮油、蔬菜、果品、中药材、奶业、畜禽养殖六大农业主导产业,按照全产业链思维,大力推进奶业、中央厨房、蔬菜、中药材、精品肉类五大千亿级产业工程。
近年来,河北全力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累计招引农业项目2003个,签约引资额7360亿元,中粮、首农、新希望、益海嘉里等30余家知名企业相继在河北布局,全省农产品加工能力显著提升。
农业提质增效,不仅要赋予其更多市场价值,也要不断拓展其多种功能。“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生态”等一系列“农业+”项目也异彩纷呈。
夏末秋初,在廊坊市固安县周家务村的卡尔叔叔幸福农场,集吃住游娱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产业,吸引一拨又一拨的游客前来拍照、打卡。
卡尔叔叔幸福农场负责人胡世丹介绍,作为周家务村实施“企业+合作社+农户”种植模式的成功实践,他们开发了民俗展演、特色餐饮、农事体验等休闲项目,让游客在五彩斑斓中邂逅“诗和远方”。
农业是古老的传统产业,也是承载希望的朝阳产业。古新之变,关键在于一个“融”字。河北紧紧围绕延链、补链、强链、优链加强项目建设,着力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提升产业增值空间,让传统农业释放出更大潜力。
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生产经营方式创新。增强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解决的是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划算的生产难题。
近日,在赵县光辉农业机械服务专业合作社的玉米地里,植保无人机正在进行飞防作业。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成了种地的好帮手。”赵县光辉农业机械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姚风娟说,合作社拥有农机具150余台(套),不仅能侍弄好自家的3000多亩地,还托管土地1.8万余亩,耕、种、管、收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合作社的利润从哪里来?姚风娟答得干脆:“向土地规模化经营要效益。”
她给记者算了一笔增值账,相比一家一户的传统耕种,托管后,化肥、种子、农药批量订购,亩均降低生产成本5%至10%,每亩节省100至200元。
“在播种环节,卫星‘眨眼’,农机‘牵’着跑,路线笔直、转弯灵巧、行距均等。电脑里设定好数字,一亩地播多少粒种子,分毫不差。”姚风娟说,算细账,十来亩地能多种出半亩地来。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壮大,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发展。河北不断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截至6月底,河北家庭农场达10.8万家,农民合作社达11.23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7万家左右。
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农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需要大量掌握先进技术和懂得经营的人才参与其中。
张宸,沧县鑫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一名90后“新农人”。她带着一支100多人的队伍,用200多台各种型号的农机,打理着1万多亩流转来的土地,还服务着7万多亩农户托管的土地,在盐碱地上建起一条农业产业链。
在河北,越来越多像张宸一样的“新农人”,在田野上追逐梦想,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注入新能量。
叶松林、郝展宏、蔡东玉和冯小杰,都是中国农业大学的高材生,来自科技小院,四个“新农人”探索曲周农业绿色转型的新路子;朱海洋是一位海归“新农人”,在秦皇岛发展设施农业,用科学方法种樱桃,把国产樱桃带向高端市场……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河北高度重视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目前累计培养高素质农民近37万人,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提供了坚实人才保障。(河北日报记者 郝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