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资料片。
本报讯(记者李琳)定州市子位镇以开展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事项进行实地调研为切入点,创新开展“小板凳、连心桥”活动,探索“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新思路,架起倾听百姓心声的“连心桥”,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切实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创新调研方式,服务阵地下沉。“小板凳、连心桥”活动,实行“党委领导、人大主导、各方参与”机制,主要职能为收集社情民意、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经济发展。每月20日,组织市、镇两级人大代表搬起“小板凳”走到群众中间,倾听群众“心声”,现场收集群众意见建议。积极建立回应转办机制,对能够马上解决的问题,立马解决;对一时难以解决的,及时梳理研究、建立台账。公开受理督办群众的意见建议、政策咨询、困难求助等事项,切实把群众心声转办给相关部门,把办理结果反馈给涉诉群众。
听取社情民意,传递党的声音。充分发挥“小板凳”组织迅速、形式简单、贴近群众的优势,让人大代表和党员干部到老百姓中间去,以接地气的交流沟通方式,聆听来自基层最真实的声音,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知晓最新政策,消除干群“距离感”,增强群众“幸福感”。截至目前,全镇已组织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30余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转化为群众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的“大白话”,让党的好声音、好政策“飞进寻常百姓家”,让共商、共谋、共治成为基层治理的主旋律。活动开展以来,全镇收集群众反映乡村振兴、社会治理、便民服务、矛盾调解、养老医疗、文化教育等各种问题420个,收集意见建议270余条。
办好“关键小事”,解决“民生大事”。通过“小板凳、连心桥”活动为群众搭建了一个议事协商的新平台,同时拓宽一条为民办事的新路子,让人大代表和党员干部真正下沉到一线,帮群众所需、解群众所难,围绕百姓关心的“微实事”花心思、下功夫。在木佃村积极打造了“省级示范妇女儿童之家”,在寺底村成立“暖阳”志愿服务队,在南寨里村和东内堡村新建了互助养老院,在七级村打造了“爱心食堂”,实实在在推进“一老一小”、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群众敢讲、愿讲、掏心讲,代表细听、乐听、用心听,交心谈心话家常,共同协商议事,增强基层民主活力,把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办成群众满意的好事,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回应群众关切,推动文化繁荣。“小板凳、连心桥”活动,不仅把群众关心的“大事”,议论的“热点”拿来“晾晒”,而且还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共商未来发展。
子位镇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吹歌文化之乡”,子位吹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做好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是当务之急,是群众的心声。
该镇倾听群众的呼声建议,多次召座谈会,通过制定保护规划、举办培训班、打造展览馆、开展进校园活动、筹办非遗文化宣传周等多种形式,让更多群众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让子位吹歌这门百年老技艺焕发新的活力。
集聚群众智慧,促进经济发展。子位镇土地肥沃、民风淳朴,为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促进群众增收,该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寻求新思路、金点子、好办法。结合广大村民提出的意见建议,该镇党委、政府认真谋划实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盘活土地资源,积极招商引资、调研学习,采取“合作社+村委会+农户”的经营模式,实施了东丁社区现代农业智慧产业园项目和定州市红门食品有限公司养殖备案基地项目,全力以赴促进经济发展,乡村全面振兴。
解矛盾调纠纷,助力乡村治理。该镇根据群众的呼声和实际需要,在西丁村成立了定州市首家个人调解工作室“定州市兴和调解工作室”,主要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指引以及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等服务,为村民搭建一个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的平台。针对“家庭纠纷不愿讲、邻里纠纷不好讲、矛盾升级不敢讲”等难题,人大代表走进群众家中,掌握实情,化解矛盾,助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今年以来,全镇已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0余起,进一步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