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日报言论>>

师冬梅:一位抗战模范的故事

时间:2015-08-25 08:57:52  来源:  作者:

 

资料图。

通讯员文武李光
师冬梅(1913―1999),我市原赵村乡西南佐村人。她的丈夫李同爱,1938年参加八路军,曾任晋察冀军区三分区侦察连长,参加过护送白求恩到山西的任务,曾率领两名通讯员一次击毙7名日本鬼子和汉奸。1941年,在河北曲阳沙城战役中光荣牺牲。
丈夫牺牲后,年仅28岁的师冬梅以女性坚韧的毅力,继续为抗战服务,把自己的家建成八路军的秘密联络站,成为抗战地下“堡垒“户,她无数次地为八路军传递情报,掩护伤员。一次,她携5岁幼女给八路军送情报,在越过敌人封锁线时招来了日军的疯狂扫射,残酷的子弹夺去了她心爱的女儿,悲痛欲绝的师冬梅含泪掩埋了女儿的尸体,把对鬼子的仇恨转化成为八路军工作的动力,坚定了她全身心投身抗日运动的决心。家里3次被日本鬼子和汉奸烧光,她带着全家又3次建起来。她说:“我就是要让鬼子和汉奸看看,咱八路军的家是烧不尽的!”
在抗战艰苦岁月里,她宁可吃草根树皮,也要省下粮食送给八路军交通员。她发动妇女为前方将士做布鞋,和男人一样挖地道、埋地雷,成为晋察冀地区抗战支前楷模,被誉为戎冠秀式的抗日英雄。从抗战时期到全国解放,她家里先后有5位亲人为国捐躯。师冬梅勤俭持家60年,含辛茹苦抚养烈士的后代,悉心赡养烈士的父母,直到公婆1988年去世。
村里人都知道,师冬梅珍藏着丈夫留下的几件东西:一双丈夫参军离家时换下的粗布袜子;一小袋干枯的红枣;一个搪瓷烈属门牌;一张革命烈属证。师冬梅一辈子没离开过家乡,但她心里一直惦记着首都北京,惦记着“咱啥时候能去北京,看看天安门,看看升国旗。”
1996年4月,光明日报记者就此事写了一篇报道:“抗战楷模唯一的心愿”。这篇报道发表在《光明日报内参》上,中央领导看到后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一定要让英雄实现愿望。
1996年7月,师冬梅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总政治部会同河北省民政厅、河北省军区派专车把她接到北京。7月4日凌晨4时51分,当雄壮的国歌声响起,国旗冉冉升起时,师冬梅不禁老泪纵横,她突然对家人说:“那东西带来了没有,也让他看看。”家人赶紧掏出那四件珍藏品:一小袋干枯的红枣、一双粗布袜子、一个搪瓷烈属门牌和一张革命烈属证。师冬梅双手托着,一阵风吹过,国旗猎猎有声,如同在向这位伟大的女性微笑招手……后来,《光明日报》以《师冬梅:近半个世纪的心愿》为题刊登了她实现心愿的消息。
就在那天离开天安门广场时,师冬梅非要见见国旗班的战士,还送给战士们500块钱,让他们买点儿吃的,说战士们在严寒酷暑里站岗,多不容易啊!国旗班的领导很感动:“我们从来没有收过别人送来的钱、物,这次破例,只是为了满足老人的心愿”。当时,这件事情还被新闻媒体拍成照片,刊发在了《人民日报》上。
师冬梅一生省吃俭用,从不乱花一分钱,哪怕是最常用的头巾也洗了又洗,补了又补,从不舍得买新的,家里的旧物能用就用,从不买新的。解放前她使用的纺车和织布机,直到1999年她去世前还在用。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时,北京电视台、河北电视台为师冬梅制作了电视专题片《不该忘却的纪念》。
师冬梅是一位戎冠秀式的抗日英雄,在她身上铭刻着多重符号和印记―――英雄的妻子、支前的模范、革命的母亲、平凡而伟大的女性。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