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日报言论>>

双枪“李向阳”原型游击队队长甄凤山受邀在开国典礼上观礼“我亲眼见到父亲用双枪击中敌人”

时间:2015-08-27 09:21:48  来源:  作者:

 
    
 
    
 
    

甄凤山(1903-1972),外号“大老甄”,定州市南城区东朱谷村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定州组织起第一抗日游击队,在晋察冀第三军分区任游击大队长、支队长、三团副团长。曾获晋察冀抗日英雄称号。解放战争时期参加清风店战役,曾任定县城防司令。此后因病在家修养。1972年4月12日,因肺癌于北京去世,享年69岁。
近日,为迎接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和阅兵仪式,天安门城楼及其周边正在维修粉刷,观礼台也正在搭建―――66年前,在共和国开国大典上,一名抗日英雄就曾受邀在天安门城楼旁的观礼台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性时刻。
这位英雄就是电影《平原游击队》中男主角“双枪李向阳”的原型,河北定县(今定州市)的甄凤山。
近日,记者辗转联系到甄凤山的长女甄黎明。现年82岁的甄黎明在幼年经历了抗日战争,多次目睹父亲甄凤山双手各举一枪与敌人奋勇作战的风采。
对于即将到来的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甄黎明心情非常激动。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前不久,在北京生活的甄黎明带领子女回了一趟定州老家,并去定州烈士陵园祭拜父亲。甄黎明告诉记者,作为李向阳的原型,父亲甄凤山既是冀中抗日根据地的英模,同时又是全国无数抗日英雄的缩影。“入党就像流浪儿找到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东北三省。时年28岁的甄凤山为山河破碎深感痛心,更为“东北抗日为何失败”感到困惑。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定县人民政府为记录甄凤山的革命事迹,专门派党史工作人员去记录甄凤山口述的历史,并编辑成册。甄凤山家属向记者展示了《甄凤山口述》的册子,通过查阅册子的内容,再加上甄凤山家属的回忆,我们了解到甄凤山从“心生困惑”到坚定选择革命道路的思想转变。
口述册子记载:一天清早,甄凤山在路上遇见县城职业学校的教员孙志远。甄凤山急切地请教孙志远对东北局势的看法。他问:“孙先生,您是个读书识字的人,经得多,见识广。我们抗日救国,人人战斗都很勇敢,为啥失败了呢?”
孙教员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地人民的抗日情绪高涨,纷纷组织义勇军抗日。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党组织,也积极领导了几支抗日队伍,开展对敌斗争,直到现在,他们还战斗在白山黑水间。“而你们有爱国热情,有枪杆子,可是没有依靠穷人的党来领导,没有正确的策略,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孤军奋战,硬碰硬怎么行?”听了这番话,甄凤山恍然大悟。他说道:“共产党是俺穷人的党,我举双手赞成!”
在孙志远的影响和介绍下,甄凤山在1932年6月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甄凤山暗下决心“中国人绝不能受人欺负,定要抗日打鬼子才成”。在自述中,甄凤山还称入了党,“就像流浪儿找到了娘。”他平时以做小买卖为掩护,为党组织传送情报,散发传单,张贴标语,经常活动在定县职业学校和保定师范学院之间,在定县县委与河北省委之间传递情报。善用化装术侦察敌情
1937年“七七事变”后,甄凤山见全面抗战爆发,在家乡定县创建抗日武装队伍。在抗日烽火中,他率领的部队长期坚持在敌后活动,在保定以南、正定以北的青苑、望都、曲阳、行唐、安国、新乐等县,以及家乡定县,积极地开展游击斗争。
1942年,日军5万余兵力对冀中地区进行“五一大扫荡”,实行“集家并村”,制造“无人区”等。加之自然灾害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冀中大部分地区由根据地变为敌占区和游击区,抗日武装受损严重,大部分只能呆在山区,无法进行大规模的作战。甄凤山在百团大战后被调到晋察冀三分区司令部管理科任副科长,后任侦察科科长,其主要斗争形式也转变为敌后武装侦察,开展工作,建立政权,筹备粮食物资等。
甄黎明说:“父亲在战斗生活中非常善于用化装术侦察和迷惑敌人。”甄黎明向记者讲述了一个甄凤山智斗日军的故事。为侦察县城敌军的情况,甄凤山有一次化装成“太君”骑着高头大马,带着十几名化装的战士大摇大摆进了定县县城,守门的日伪军还给他行礼。行至南街,甄凤山下马在茶馆里喝了茶,又威风凛凛穿过南街至东大街,通过伪县政府门口时,站岗的鬼子也向其敬礼。当其一行出了东关,鬼子才发觉甄凤山进了城,然而,这时甄凤山一队人马早已走远。
电影里,李向阳神出鬼没,令松井草木皆兵,皆是作家对甄凤山战斗经历基础上进行改编的艺术加工。在电影《平原游击队》中,两次出现李向阳化装进城的镜头。第一次是为引诱松井离村,曾率队员化装进城,炸毁敌弹药列车。第二次李向阳与侯大章等队员化装入城,烧毁敌人粮草。
作家邢野的夫人张今慧2008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建国初期,作家邢野、羽山到河北定县深入生活,决定撰写一部反映抗日战争中,冀中平原我军民共同斗敌的文学剧本。主人公李向阳的绝大部分事迹,都是来源于甄凤山。”甄黎明也向记者证实了这一点,她告诉南方日报记者,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化装去县城的场景,就是邢野受到父亲上述事迹启发而创作的内容。“大老甄”名震冀中
“学习李向阳,坚决不投降,敌人来抓我,我就跳高墙,高墙不抵用,我就钻地洞,地洞有枪子儿,炸死小日本。”这是一首在燕赵大地广泛传诵的民谣,记者及很多同龄人都可以轻轻吟诵。在定州人看来,实际上这是写甄凤山的民谣。
为获取更多甄凤山的史料,记者联系到定州市委办公室。负责党史研究的工作人员热情地向南方日报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图书、报纸、照片等资料,党史研究负责人符景辉作为定州人,向记者讲述了他所知道的甄凤山。据他介绍,甄凤山是定州一名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他的事迹在定州广为流传。从老一辈人们的口中得知,甄凤山因机智勇猛抗敌,赢得了“大老甄”的绰号。至今,“大老甄”的威名仍闻名于定州,乃至冀中大地。
甄黎明也为父亲赢得口碑感到自豪。“有一次伪军和特务围攻父亲和战友所在的院子,父亲知道情况后,将我和妹妹先藏在地道里,父亲站在地道口手拿双枪,与前来围剿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枪战。”甄黎明说:“我一次次从地道里探出头来,亲眼见到父亲用双枪击中敌人。回想起这些画面,我对父亲的想念和崇敬就会增加。”
“在抗日战争年代,每次父亲骑着战马从各村经过之时,很多三四岁的小孩都会朝着父亲高喊‘大老甄!大老甄!’,这时父亲会勒缰下马,一改往日严肃的形象,非常和蔼地摸摸小孩的脸蛋,并将随身携带的食物分发给孩子们。”在甄黎明的记忆中,父亲甄凤山面容威严,对自己和家人要求格外严格,但很爱护战士和老百姓。
“文革”中,甄凤山遭受迫害,于1972年病逝。甄凤山和第一任妻子、革命烈士王均育有8个儿女,其中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死于日寇屠刀下,还有一个男孩下落不明。后与第二任妻子段凤岐育有一名女儿。目前,甄凤山的子女居住在北京、天津、沧州等地,他们秉承了父亲低调实干的作风,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鲜少向人提起父亲的事迹。
近几年,面对不少媒体提出的采访请求,甄黎明均一一回绝。甄黎明向记者解释,“父亲这一辈人为国家出生入死,流血流汗牺牲性命,他们为新中国成立立下汗马功劳。我们这些子女,没有做过什么,没有资格借着父亲的事迹获得荣誉。”在采访过程中,在得到记者“不会用于其他目的”的承诺后,甄黎明才愿意对南方日报记者说起父亲的故事。
如今,定州博物馆里仍保存着甄凤山亲手从日寇手里夺得的数把战刀,虽不是年份最长的展品,但在定州老百姓中间,却有着广泛的认知度。
符景辉告诉记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无数像甄凤山这样的游击员英勇地投身到抗日斗争中。他们的事迹在世世代代口碑传诵下,依然影响着当地老百姓。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希望通过对抗日英雄的宣传,让更多人知道定州的“名片”不仅有著名的定窑、有跳水冠军郭晶晶,还有“双枪李向阳”―――战斗英雄甄凤山。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魏香镜实习生魏芳婷)图为电影《平原游击队》中的李向阳。图为电影《平原游击队》剧照。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