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文化>>

我市精美的馆藏文物

时间:2010-04-02 15:27:37  来源:  作者:

市博物馆自1959年成立以来,收藏文物之多,堪称全国县市级博物馆之最。现馆藏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以及民国时期和近现代各种质地的文物达5万余件,其中国宝级文物3件,国家一级文物82件,国家二级文物182件,国家三级文物420件,馆藏古籍旧志2.9万余册。文物以汉代和宋代文物为主,特别是宋代名列五大名窑之首的定瓷藏品为最。
  定州历史悠久,作为汉代中山国国都329年,先后出土了7套质地不同的金、银、铜缕玉衣,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定州因此被称为金缕玉衣的故乡。其中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的青玉龙螭衔环谷纹大玉壁、东王公西王母玉座屏是汉代玉雕的杰作,为国宝级文物;掐丝金辟邪、金羊群,展示着汉代金器制作工艺的独特魅力。
  定州在南北朝至宋代是北方佛教的活动中心,出土了精美的石造像。特别是1969年发掘北宋静志寺(公元977年)和净众院(公元995年)两座塔基地宫,轰动了海内外,出土金、银、铜、铁、瓷、木、石、玉、琉璃等佛教专用品共计900余件。
  馆藏定瓷更具有特色,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的定瓷,始于唐,盛于五代、宋,衰于金、元。素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之美誉。定州作为定瓷的故乡,出土的定瓷,不仅时代分明,数量集中,而且釉色多样,造型丰富,有碗、盘、炉、瓶、枕等。铭文上有“官”、“新官”、“孟”等字款,工艺上采用刻花、划花、印花、剔花等手法,纹饰题材广泛,定窑白釉龙首莲纹大净瓶,为全国定瓷最大件,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定州市博物馆以它的收藏雄厚而著称,其文物品种齐全,造型优美,制作精良,地方特色鲜明,品位高,极具研究欣赏价值,其精品曾应邀前往美国、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等16个国家展览,受到各界人士的青睐。
  2009年5月开始对博物馆未定级文物进行整理和归类,按照文物材质分陶瓷类、金属类、纸质类及杂项四批,邀请国家、省级文物鉴定专家进行鉴定。初步鉴定出国家一级文物21件,二级文物30件,三级文物222件,全部馆藏文物鉴定结束后,定州市馆藏国家三级以上文物将突破1000件。
  (一)定瓷 
  宋代定窑是我国古代民间五大名窑之一,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上居重要地位。创烧于隋,唐代有了较大的发展,五代被视为飞跃期,北宋成为定窑的鼎盛时代。元代以烧制民间日用瓷为主,后逐步销声匿迹。定窑历时长达七百余年。北宋时期,定窑生产规模宏大,制作技艺精湛,造型精巧,装饰绚丽,瓷质莹润,风格古朴高雅,有“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的美誉。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有“定州花瓷琢红玉”的诗句。当时定瓷除供朝廷御用外,还大量出口到埃及、波斯、印度、日本和非洲一些国家。至今在英国博物馆,定瓷被作为罕见的古代艺术珍品而收藏。世界上有十多个国家专门设有收藏和研究古定瓷的机构。定州出土了大量定窑烧造的瓷器,不仅数量多、质量好,而且时代可靠,是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97年)至至道元年(995年)间的产品。这些文物以优美的造型和精湛的艺术魅力,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欢迎和赞扬,为弘扬民族文化和中外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古籍旧志 
  定州博物馆现存古籍旧志源于铁珊图书馆,总量2.9万多册,其中纸质图书有经部968种6900多册,史部644种7999册,子部721种3390多册,集部1912种10900多册。木刻版《畿辅丛书》100箱3万张,集中反映了定州古代文化发展状况。
  铁珊图书馆源于王瑚藏书。王瑚(1864-1933年),字铁珊,定州市南支合村人,清光绪二十年考中进士,居官多年,以“万分廉洁,只是子善,半点贪污,便是大恶”为座右铭,以清正廉明著称于世。章太炎称之为“循吏第一”,曾作为冯玉祥的老师,生活俭朴,家中只有陋室数间,房中四壁均镶有书橱,存有大批珍贵图书。王瑚逝世后,冯玉祥、谷钟秀、鹿钟麟等,

|<<<<<12>>>>>|
将其966部藏书分经、史、子、集、新书、艺术6类,在定县建立“铁珊图书馆”,解放后由定县地志博物馆保存,1960年改为“定县博物馆”保存至今,其中不乏图书善本。《鼎贴》原20卷,现仅存5卷,成书于南宋绍兴十一年,收集了自夏商周至南宋时期的钟鼎铭文,内容有诏书、名言、奏章等,字体有篆、草、行、楷,不仅是研究历史的珍贵资料,更是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玉海》是一本百科全书,现仅存6册,同一本书中包括了自正德至万历年间的不同版刻册页,对研究明代雕版印刷形式、规格有很大的作用。
  《畿辅丛书》王灏着。王灏(1822年-1888年),字文泉,号坦圃,定州西关人,定州首富。清咸丰二年(1852年)中举,生前喜欢收藏图书、名人字迹,后又收集秦汉到当时的河北乡邦文献。着辑有《括斋文集》、《畿辅地名考刊》、《畿辅丛书》等,其中《畿辅丛书》170种,1530卷,影响最大,对研究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民俗、民情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
  (三)定州缂丝 
   定州桑蚕丝织业早在汉代就有发展,因有绢的生产而出名。北齐太府中尚方领有定州绸绫局,专营丝织业生产。到唐代,定州早已“桑麻遍野,户户机杼”。北宋期间,定州的丝织手工业处在中国古代的颠峰时代,主要表现在工艺水平的提高与生产专业化趋向。出现了以独立丝织业为主的机坊、柜户,还出现了雇佣工徒的机坊、染肆等。这个阶段,定州以发展细巧的高技术的织物——缂丝闻名于世。确凿的定州缂丝迄今未发现,但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瓷器上都有丝织品包裹。多片的紫绢绣品花叶纷陈,布局紧密,不仅质地优良,且色泽鲜艳,就花纹织纹而言,立体感很强,应属缂丝的早期产品。
                                 据《定州旅游》
|<< <<<12>>>>>|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