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文化>>

定州石刻 翰墨香飘

时间:2009-07-31 16:31:50  来源:  作者:

   刻字于石上,传于后世,是中国人自古便有的传统。定州石刻群是北方较大的石刻群,涵盖了自北魏、隋、唐、宋、元、明、清到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石碑刻,包括碑记、盆刻、经幢、石造像等,较有价值的达200余通。其时间跨度之大,形式之多样,数量之多,为国内罕见。
   北庄子汉墓石刻——文字由篆到隶的珍贵见证
   进入定州石刻馆内,最吸引人的是镶嵌在墙壁上的几百块褐黄色的石块,上面歪歪扭扭刻着些古老的文字,而且字体稚嫩。原来这些石刻是出自当时采石的工匠之手,石刻的文字是属于由篆书向隶书演变的字体,当时修建刘焉墓,每个地方都要上交一定数量的石块,各地工匠们就在石块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和本地地名。由于它产生于广大民间工匠之手,十分真实地反映了篆书和隶书在民间的演化。
  这批石刻大约产生于公元79~88年之间,,带铭文的石刻共有800多块,铭文的内容包括采石场地、郡国、县邑及工匠姓名、石刻地名等,涉及六州十余个郡国。把这些石刻文字中所记载的地名与《汉书·地理志》来对照,郡、县名称相同的共有25处。石刻记载的地名不仅包括了中山国的大部分县名,而且还有邻近的郡县名称,是研究汉代地理、郡县名称的珍贵资料。
  关羽风雨竹石刻——中国竹画开山之作
   竹以其“未出世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的精神,从古至今都是历朝历代文人骚客所吟诵描画的对象,但你绝然不会想到写竹画竹的鼻祖竟然是立身、立业、立德又立言的关羽。这是一块长方形抹角碑,第一眼望去这块碑上只是一幅竹画,但仔细琢磨,画中的两棵翠竹由顶至根部的竹叶竟簇成一首四句五言诗:“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相传这块碑为三国时期关羽所画的“风雨竹诗”石刻。“凋零”二字落笔于竹根部。该诗前两句竹叶呈雨动状,后两句呈风动状,由此得名“风雨竹诗”。
     相传东汉建安五年,关羽和刘备失散,带着甘、糜两位夫人投奔曹操,并约定若有刘备下落,定去寻找。曹操见关羽是员猛将,又是—位忠臣,决定收买他,对关羽是关心备至,奉为上宾。但是关羽始终不为所动,当他得知刘备的下落时,决定前去寻兄。曹操不愿将—腔心血付之东流,就装病不见。关羽无奈,便挥笔作此画,以此明志。随后,挂印封金,护着两位夫人过五关斩六将,追随刘备而去。后来工匠根据原制,勒铭于石,才使这幅稀世之宝“风雨竹诗”图得以流传至今。
      雪浪石盆铭——苏东坡最经典的回文盆铭
   “苏东坡—日偶得黑石,琢芙蓉石盆盛之。”只见盆外刻芙蓉两圈,盆下有六角形石座,上刻有水波纹。相传苏东坡得石言志,便作七律一首,铭于盆唇——“尽水之变蜀两孙,与不传者归九原。异哉驳石雪浪翻,石中仍有此理存。玉井关蓉丈八盆,伏流飞空漱其根。东坡作铭岂多言,四月辛酉绍圣元。”这首诗呈回文格,首尾相接,可变化出数十种读法,皆能成诵。凡是对诗词有兴趣的人来到雪浪斋都要断—下这个盆铭,当年毛泽东来到雪浪斋时还饶有兴趣的亲自来断这首千变万化的雪浪石盆铭。此诗是东坡借石注情,倾吐了自己被贬后的苦闷、抑郁和为朝事担忧的心情。
    定武兰亭序石刻——最富传奇色彩的兰亭序石刻
    所谓“天下第一行书”指的便是王羲之笔下的《兰亭序》。在定州石刻馆内的这块久负盛名的兰亭序石刻。碑上所刻文字在用笔上有藏有露,侧笔取势,遒媚劲健,自然精妙,相传此版本为欧阳洵临摹。此版本石刻在国内共有三块, 其中定州存两块。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得到王羲之真迹《兰亭集序》,就令欧阳洵、褚遂良、韩道政等人临摹以赐近臣。其中欧阳洵临摹刻本存于宫中。五代梁时,将刻石运到汴京(开封)。石晋末年契丹军攻破汴京,刻

|<<<<<12>>>>>|
石丢失。宋庆历年间定州人李学究得到刻石,将摹本献给当时定州知州韩琦,因韩坚索其石,李学究被迫另刻一石献上,而将真石深埋。因定州在宋时为定武军节度驻地,故后人将刻石称为“定武兰亭石刻”。熙宁四年,定州路安抚使薛向将其镶嵌在州署东园奎亭西墙上,不久又嫌摹打声烦,便照样另刻—石镶于府外谯楼下。薛向之子绍鹏又刻一石,将真石换去,并故意损坏石刻中湍、流、带、右、天五字以资识别。凡拓本中此五字不全者,即古称“肥不剩肉,瘦不露骨”之定武真本。这样,定武兰亭石刻则有真一假三共四石。大观年间绍鹏之子嗣昌遵徽宗旨意,将刻石贡上,龛于宣和殿。所以欧阳修在所著《集石刻》中称“定武兰亭又有别本,在定州民家二家,各自有石,较真本纤毫不异”。
                 (摘自《三元论坛》)
|<< <<<12>>>>>|

责任编辑:
下一篇: 贪利失国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