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文化>>

定州“汉桑茶”溯源

时间:2013-05-24 10:41:01  来源:  作者:

定州“汉桑茶”系地方历史文化名茶,始创于西汉时期的苦陉县,汉章帝曾更名为汉昌县,故城为今定州市邢邑镇,属中山国管辖,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究其茶名来历有二:一是因当时的产地在汉昌县而得其名;二是与汉武帝宠妃李夫人传说有关,正是这位绝世美人演绎了有关“汉桑茶”的传奇故事。
这位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李夫人,姓李名妍,中山(今定州市)人,生得云鬓花颜,婀娜多姿,有“沉鱼落雁”之貌、“闭月羞花”之容,尤其精通音律,擅长歌舞,是汉武帝最为宠爱的妃子之一,死后被追封为“孝武皇后”。据《汉书.外戚传》记载,李氏能够进宫侍奉皇上全凭着其兄李延年助力,以及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帮忙。当时李延年是汉宫内廷音律侍奉,对音乐颇有研究,而且善歌舞,他所作之曲,听者常为之感动。
有一次李延年为武帝献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闻得此曲,极为感慨叹息:“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说:“延年的妹妹就是这样的绝世美人!”武帝亟不可待下旨召见李氏进宫,他见到李氏后顿时眼睛发直,脉搏发颤,只见眼前的年轻女子体态轻盈,貌若天仙,确有绝世独立、石破天惊的美丽,而且同其兄长一样极善歌舞。武帝被李氏的容貌及歌舞深深吸引,当即封为“夫人”(“夫人”是古代嫔妃的称号),就这样李氏立刻受到了皇帝的宠爱。
回到后宫后,李夫人向武帝献上桑?F(叶)、桑葚(果)、桑皮(根)。并介绍说,桑叶为仙草,桑葚为仙果,桑根为仙骨,这是俺家乡的“三宝”,喝仙草之水祛病,食仙果之肉长寿,沐仙骨之汤强身,妾之姿容,也全凭“三宝”滋润。武帝大喜,遂命太监在御花苑为李夫人建造了一块桑园,专门栽植桑树和梓树,并题名“汉桑苑”。李夫人还征得武帝许可,为家乡桑农减免税赋。武帝自得李夫人以后爱若至宝,后来生下一子,被封为昌邑王。武帝赞誉李夫人:功在社稷,功在桑梓。
李夫人的故事精彩,“汉桑茶”的功效更为传奇。定州“汉桑茶”实为以桑叶为主要原料的饮品,有祛病健身、美容养生、延年益寿之功效。“汉桑茶”与其它地方的桑叶茶制作工艺略有不同,有蒸炒和蜜炙,主要原料是以北方产的桑叶为主,冀桑或鲁桑为佳,风味独特。定州桑蚕业早在汉代就有发展,史书有“桑麻遍野,户户机杼”的记载,历代地方官员均把“劝课农桑”作为大政,教民养蚕,广植桑树,桑叶也曾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定州曾是历史上的丝织业中心,汉晋以来,因由庞大的种植和织造基地以及逐年增加的绫绢贡品而出名,唐宋时期达到了顶峰。
那时的桑农将采摘的桑叶蒸炒祛涩后作为茶饮,是古代人民对饮食文化的贡献。当时的文字和方言并没有“茶”这个词,而作为茶饮的植物种类和名称比较杂,古有荼(tú)、??(jiǎ)、苦(kǔ)、?F(chuǎn)、?J(shè)、茗(míng)等诸多称谓,均是“茶饮”之意。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F诧”就是茶;西汉末年杨雄的《方言》中,称茶为“?J”;东汉的《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解之”,荼就是茶;《三国志.吴书.韦曜传》记载:“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荼?F以代酒”,荼?F代酒,?F应是茶饮料;晋代郭璞撰文:“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F。”据史料记载,“茶”一词在唐以后才出现,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三曰?J,四曰茗,五曰?F。”可以说,这些词汇或者方言进化到“茶”经历了近千年,从唐宋到明清,我国南方产的茶叶是很难进入北方普通百姓家的,茶叶在当时是很贵重的奢侈品,因而“桑饮”逐步成为民间风俗。
我国桑树栽培要比茶树种植历史早得多,可以说是“国树“。在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桑、蚕、丝、帛等字形;到了周代,采桑养蚕已是常见农活。《诗经》中有:“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春秋战国时期,桑树已成片栽植,孟子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就是说在有五亩面积的田旁,种上桑树,能让五十岁以上的老人穿上丝绸,丰衣足食。唐代唐彦谦《采桑女》是诉说蚕农悲惨生活的:“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清晨探采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白居易也在《杜陵叟》中为农民发出了“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为何?”的强烈呼声。可见在唐宋以前植桑养蚕是百姓重要的民生资本,也是官府重要的财政来源。那时的茶饮原料肯定有多种植物,但以桑叶作为茶饮还是主要的,这是因为桑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后又逐渐成为药食两用植物。宋代《本草图经》:“桑叶可常服,以四月桑茂盛时采叶;又十月霜后,三分、二分已落时,一分在者名神仙叶……或煎以代茶钦,令人聪明。”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桑叶中含有17种氨基酸,还有维生素C、B1、B2以及叶酸、胡萝卜素、钙、磷、铁、锰、钠等,这些营养成分在霜降后桑叶中含量最高,具有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延缓衰老等多种保健功效。在炎炎夏日里,桑叶最受宠爱,无论是泡茶、熬汤、炒菜,对护肝养肝、醒神明目确实特别有效,尤其对于高血压、肥胖人士亦有预防保健之作用。清代《本草新编》:“桑叶之功,更佳于桑皮,最善补骨中之髓、添肾中之精,止身中之汗,填脑明目,活血生津,种子安胎,调和血脉,通利关节,止霍乱吐泻,除风湿寒痹,消水肿脚浮,老男人可以扶衰却老,老妇人可以还少生儿。……桑叶采叶如茶,种大者第一,再大者次之,再小者又次之。与其小,无宁大也。过大,则止可煎汤以入药,有堪为丸散矣。洗目,宜取老桑叶,自落者无用矣。”桑树又被称为神树、吉祥树,浑身是宝。桑叶被称为神仙草,桑皮汤被称为甘露,桑葚被称为仙果、圣果。在佛家看来,桑为树佛,因为它历经沧桑、慈悲为怀,在历史上的灾荒年月,曾经拯救过无数面临死亡的饥民,加之它对人体健康有利,药食两用,是维护健康、增强体质的天然保健品,所以流传至今。
定州在历史上是泉城、北方有名的水乡,境内有唐河、沙河、孟良河等诸多河流,在苏泉、泉邱、侯家洼、塔耳洼等一些村名中也可寻其水乡踪迹,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孟家庄、西坂、达子庄、叮咛店、吕家庄等村区域里还是渠沟涟漪,泉水叮咚,稻桑成片。特别是古镇邢邑,曾称“悬阳城”、“玄阳城”,是历史上北方有名的茶乡,声名远播的“汉桑茶”(“文革”期间又称“邢邑茶”,还有的称“铁扇子茶”),曾经给邢邑人带来生活的希望。据上了年纪的邢邑人回忆,在五六十年前,邢邑村很多家庭都靠制茶卖茶为生。由于处于生活困难时期,那时做茶的原料也杂,除了桑叶,还有柳叶,以及当地生长的野生植物,邢邑人管它叫“牛干粮”,意思是牛爱吃的植物。当时卖茶叶能赚钱,惹得乡亲们很眼红,全村人趋之若鹜,桑叶、柳叶、枣叶,甚至红薯叶都成了制茶的原料,每年进入腊月,各家各户有行动能力的男人或推车或挑担,后来发展到骑自行车,近则三里五乡,远则外省外县,乡间赶集上庙,都市街头摆摊,直到大年三十才悄悄地揣着钞票回家。那时做生意也不容易,都是躲着藏着的,如果被市场管委会的人逮住了,就会被扣上“投机倒把”的帽子,严重的还会遭到批斗。笔者从小在定州城内塔胡同长大,与老街坊李德勋一家交往较多,他们的老家就在邢邑。李德勋父子俩曾在家里自开“茶坊”,笔者曾在他家多次观摩蒸炒茶叶的工艺,原料有桑叶、柳叶、枣叶,有时还掺和点红薯叶,有时还加以糖色或蜂蜜炙烤,冲泡后品尝感觉蛮爽的,虽说产品粗糙,更没有包装,但在逢年过节时还是受欢迎的。在那个物资极度短缺、经济相当困难的时期,百姓为了生存,绞尽脑汁啥法子都用,多年以后笔者回忆起往事感慨万千。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定州作为河北省8个重点植桑养蚕重点县,在当时特殊经济环境下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改革开放后,定州市场上各地产的茶叶以及茶商茶店不断增多,邢邑人也就不再经营茶叶了,“汉桑茶”就销声匿迹了。后来在位于定州、曲阳交界处的孟家庄村,还时常能品尝到具有地方历史文化风味的农家饮食,有桑枣茶、钢炉烧饼、水煮豆腐、粉条丸子等,并且流传着大文豪苏东坡、苏过父子俩在定州为官到此地植桑育松的传说故事。
近几年来,作为定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传统工艺的“汉桑茶”,已引起社会相关人士的关注,他们期待着传统的桑茶工艺能和现代桑茶工艺多重结合,让桑茶文化早日走进家庭。可喜的是,在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孟家庄,桑茶文化研究会已经成立,关于“汉桑茶”制作工艺的挖掘保护以及传承,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之中,并初见成效。据知情人士透露,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汉桑茶”工艺和桑茶文化资料已经搜集整理成册,近期内“汉桑茶”也将重获新生投放市场,成为定州的一张绚丽多彩的文化产业名片。
 

责任编辑:
下一篇: 成语典故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