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文化>>

孟家庄石臼的传说

时间:2013-08-30 11:19:32  来源:  作者:

在定州市赵村镇孟家庄“文博苑”里,在古槐下,在古井旁,有一宋代石臼,白石砂岩,呈腰鼓状,略带褐斑,做工粗糙,没有任何纹饰,高度约有一米,有一凹进去的石窝,由于年代已久,里面比较粗糙,麻点较多。石臼,有些地方也叫“石碓””,就是过去用石凿成深坑用来舂谷米的器具。
望着眼前这个历经风雨的老石臼,却只有“半壁江山”,村民戏称“半块臼”是“救命臼”,要说起来还有一段与石臼有关的传说:
北宋时期,宋辽边境很不平静,两军打仗时有发生。孟家庄为水陆交通枢纽,也是宋军重要的屯兵积粮之处。有一年春季大旱,河水干涸,瘟疫流行,宋营士卒多有感染瘟疫,死亡者甚多,士气低落,军心涣散。身为宋营大将的孟良焦急万分,寝食不安。晚上睡觉时杨老令公为他托梦,说是在他拴马的槐树东边石臼下有一清泉,用泉水泡槐花给士卒服用,消炎解毒,瘟疫自除。孟良惊醒后急忙率兵丁去挖泉水。但是石臼沉重,几个兵丁搬不动。孟良情急之下举起板斧向石臼劈去,石臼裂为两半,其中一块弹起数丈高后落下,将地砸成一个深洞后就无影无踪了,这时清泉涌出,甘甜可口。孟良命令兵丁用泉水浸泡槐花,连夜送给感染瘟疫的士兵喝下,患瘟疫的士兵当日就痊愈了,兵丁士气大振,在与辽兵作战时屡战屡胜。后来,村民称这清泉为“飞来井”。
随着时间的流逝,曾有很多人寻找另外的“半块臼”,却始终不见踪迹。村里有人说,消失的那“半块臼”其实就在井底。近年来,村里曾派专人维修古井,在挖掘井底淤泥时,发现了古代箭驽和三八式刺刀,这是战争的见证。尽管没有寻到另外的“半块臼”,但是村民们还是很知足的,毕竟现存的“半块臼”带给人们难以挥去的记忆。凡到这里观光浏览之人,无不驻足往井下探去,虽然井水已经枯竭,但在井内硕大的青砖上隐约可见模糊的印记。
在没有石碾、石磨,以及后来的碾米机、磨面机的年代,石臼是人们重要的舂米工具,现代人对此已经鲜为人知了。石臼有“手碓”、“脚碓”之分:北方的石臼都是“手碓”,把石臼放在平整的地方,用碓锤来捣碎碓窝里的东西,碓锤是石头打磨成长圆型的,中间装有一根粗细合适的木棒,有的地方叫石杵,也有的叫“地锤”,由于使用的人多,碓锤的一端被手磨得光光滑滑的;南方的石臼是“脚碓”,脚碓的石臼埋进地下,臼面与地面齐平,在距离石臼一米外设一个支点,在两根柱子的上方安一个圆木扶手,下方架起一根粗横梁,横梁上装一根一丈多长的方木杠,头部装一只石杵,石杵正对臼心,然后运用杠杆原理,人用脚连续踩踏木杠,脚碓就工作起来。手碓和脚碓舂米法我们大都在电视上看到过。
触物生情,感慨万千,虽然石臼离现实生活已越来越远,可是今天我们吃的五谷杂粮正是由无数个过去的石臼,用圆滑的石杵(地锤)一碓一碓舂来的呀。“农家苦哇赛黄连,汗珠子摔成了一瓣瓣,种一葫芦打一瓢,石臼窝里填不满……”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昨日那沉重的石臼舂米声渐渐消逝,吟唱了数百年的石臼谣已融入了历史。华明琪
 

责任编辑:
下一篇: 童年记忆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