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文化>>

万坛佳酿国酒盛世

时间:2013-10-11 09:52:16  来源:  作者:

───中山国酒历史考证

定州古为中山国,西周时的诸侯国鲜虞国,于春秋末期改称中山国,都城叫“中人城”。《中山记》中说:“城中有山,故曰中山。”战国时,中山国都城为顾,即今河北定州。这个小诸侯国一度灭亡又复建,末代都城遗址在今河北平山的一个村子里。早在战国中山国时代(公元前475年至221年),定州的酿酒业已经非常发达。平山发掘战国末代中山王的墓。在整理出土文物时,发现有两个装有液体的铜壶,这两个铜壶分别藏于墓穴东西两个库中。外形为一扁一圆。东库藏的扁形壶,西库藏的圆形壶。两个壶都有子母口及咬合很紧的铜盖。该墓地势较高,室内干燥,没有积水痕迹。发掘人员当场将这两个壶的生锈的密封盖打开,发现壶中有液体,一种青翠透明;另一种呈黛绿色。出土时,两壶都锈封的很严密,启封时,酒香扑鼻。这两种古酒竟能储存二千多年,至今不坏,证明了战国中山国时期,中山国的酿酒技术已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中山王墓出土壶中液体考证为世界现存最古老的酒
1978年10月,故宫博物院委托北京市发酵工业研究所对从中山王墓出土的壶中的液体进行鉴定。鉴定人员用虹吸法将两壶内的液体分别转移到玻璃瓶内。并用广口瓶提取部分样品到化验室进行查验。经过两个月鉴定完成,综合分析为:1、两壶液体均含有乙醇;2、液体的沉淀物很多,不是蒸馏酒;3、不含有酒石酸盐,故不是水果酒;4、含氮量较高,含有乳酸、丁酸。确定氮是属于动物性或植物性蛋白物质。根据化验结果,判定该液体为奶汁或谷物酿造的酒。有些专家认为是一种配制酒,为药材或香源在酒中进行浸渍泡制。总之,无论中山国酒是奶汁酒还是谷物酒或是配制酒,它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酒。
中山国酒自古就享有盛誉,西晋左思在《魏都赋》中赞叹:“醇酎中山,沉湎千日。”许多同酒有关的历史记载或神话传说都少不了与中山发生联系。《搜神记》写道:古代有个叫狄希的中山人,善造千日酒,饮了他的酒,能使人醉千日。一个名叫刘玄石的酒徒,慕名求酒,狄希便给了他一杯酒。玄石一饮而尽回家后醉死过去。三年后,狄希和玄石的家人挖坟破棺,果然见玄石醒来。故事虽夸张,却反映出古代中山国酒确实有着很高的声誉。
中山王墓中所出的古酒,不仅是中国考古发掘中第一次发现的实物酒,也是目前世界上第一次发现这样古老的实物酒。它不仅为研究中国酿酒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并与盛酒器相结合,也为研究当时的用酒制度提供了宝贵材料。墓中藏酒,虽然经过两千多年,仍能散发出浓郁的醇香之气,足以说明当时造酒业之发达和制酒技术之高超。由此可以推断,中山人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酿造技术,并使之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千年古酒证明了有关中山人造酒的神话传说绝非偶然形成。
国盛佳酿成就“千日”名酒
汉中山王刘胜好酒爱内,在各地广泛的搜集酿酒工匠,众王知道刘胜爱酒,代王刘等还把自己的一个酿酒的工匠,赠给刘胜。代王赠给他的酿酒师戴氏,专门给中山王酿造“千日酒”国酒,戴氏酿出的“千日酒”,酒瓶高45.8厘米,瓶腹外围长38.5厘米,口径6.1厘米(口底相似),容量1.5千克,瓶型为鸡腿瓶,外面有弦纹。上刻两个“千日酒”行书字。《辞海》中称“千日酒”,是传说中一种极烈的白酒,饮后能使人久醉不醒,这种酒壶在河北迁安出土。
据传,这个酿酒师死后,葬在国都西南的酒坊附近的香陵山上,就是现在戴庄子村西南的大型汉代堆土。而戴庄子这个村名,就是当时墓陵的名字。古时候,戴代是通假字,可以互相使用,文革期间所有的文件都称戴庄子为代庄子,文革结束后定为戴庄子。这个酿酒师的后代就守陵居住,并且继承了他的酿酒工艺和技术,据戴氏族人传流,戴氏祖先曾尽得战国中山酿酒妙法,,创制了汉中山国酒。尽管朝代更替,古时酿酒的技术还是会在民间代代流传下来,自古至今,戴庄子一带就多有酿酒作坊。
东汉郑玄在《周礼.酒正》注中说:“清酒,今中山戴氏冬酿接夏而成。”清酒是古代酒中佳品。汉代的中山清酒需要半年时间才能酿成,说明中山酒对于酿造的季节和时间要求严格,所以其酒味醇厚,酒性浓烈。梁京钜撰《浪迹三清》卷五中说:“酒名千日乃附会,昔酒为久,冬酿接春。清酒,今中山冬酿,接夏而成,是酒名千日者,极言其酿之久。后人乃附会一醉千日之说耳,酒贵久酿,亦贵重酿”。还有传说,“千日酒”应是储存一千日以上的酒,并且必须在“酒海”中储存。“酒海”是用桑条和荆条编成的酒篓,内壁用桑皮纸、猪血、石灰等物,用特殊工艺处理,然后贮酒,一个小酒海可贮1500千克─2000千克白酒,大酒海可贮2500千克─4000千克白酒。解放后,定州酒厂公私合营时,用来储藏酒的还是这种酒篓。
无论是能醉人千日的“千日酒”,还是酿造千日的“千日酒”、贮存千日的“千日酒”,总之,是中山国的一种名酒、国酒,相当于现在茅台酒的地位。北宋名臣范仲淹的第28代后人范传绪,还保存了范仲淹写的歌咏“千日酒”的一首诗,诗曰:“弦上万古意,樽中千日醇。清心向流水,醉貌发阳春。”
宋金时期,定州及真定皆设都曲酒使司。他处置酒使司,课及十万贯以上者,设使、副小都监各一员;五万贯以上者,设使、副各一员,以上皆设司吏三人;三万贯以上者,设使及都监各一员,司吏二人;不及二万贯设都院务,设都监、同监各一员;不及千贯之院务,只设都监一员。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定州酒税在十万贯以上。而五粮液当时称杂粮酒,仅五千贯而已,可见当时的繁华。另据《中国北方民族美食史》记载:金代酒使玉石印章一枚,上刻两个篆体字:“貌泉”。经查《辞海》:貌,亲身当面观看,检查;泉,同钱。金朝的“貌泉”,就是酒官要对每个酒场及卖酒者的设备、产量、交易情况进行实地考察,上完税后,加盖“貌泉”印章,以证明纳税完讫,方能上市出售。
因酒而名定州这方土地成就代代“诗圣”
自古至唐宋,定州这方土地盛产名酒也让酒得以推广,更让一代诗人抒发出诸多名篇。据传说,每逢秋日中山王刘胜携妃登高品新酒,可见他在农历九月初,有登高饮酒辟邪的习惯,后传入宫内并始于汉朝。宋代高承着的《事物纪原》记载:“《西京杂记》曰:‘戚夫人待儿贾佩兰,后出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酒,云令人长寿’。登高,《续齐谐记》曰:‘汉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谓曰:‘九月九日,悬臂登高山,饮酒,祸乃可消’。”自此以后,历代人们逢重九就要登高、赏菊、饮酒,延续至今不衰。著名的屠苏酒就是用千日酒泡制。饮屠苏酒始于汉中山。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记载:“屠苏酒,陈延之《小品方》云,‘此华佗方也’,其泡制中山酒最佳。元旦饮之,辟疫疠一切不正之气。”饮用方法也颇讲究,由“幼及长”。宋代王安石在《元旦》一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周庚信在诗中写道:“正朝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吐随铭主,椒花逐颂来”。
到宋代千日酒用来祭祀土神,祈求丰收,宋代李在诗中写道:“社翁今日没心情,为乏治聋酒一瓶。恼乱玉堂将欲通,依稀巡到等三厅”。据《广记》记载:“村舍作中和酒,祭勾芒种,以祈年谷”。据清代陈梦雷纂的《古今图书集成.酒部》记载:“中和节,民间里闾酿酒,谓宜春酒”。
唐代段成式着的《酉阳杂俎》记载:在唐朝时,于清明节宫中设宴饮酒。清明节饮酒有两种原因:一是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饮酒可以增加热量;二是借酒来平缓或暂时麻醉人们哀悼亲人的心情。古人在清明饮酒赋诗较多,唐代白居易在诗中写道:“何处难忘酒,朱门美少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杜牧在《清明》一诗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在这个节日里,无论家人团聚,还是挚友相会,人们都离不开赏月饮酒。文献诗词中对中秋节饮酒的反映比较多,《说林》记载:“八月黍成,可为酎酒”。五代王仁裕着的《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在宫中举行中秋夜文酒宴,并熄灭灯烛,月下进行“月饮”。韩愈在诗中写道:“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到了清代,中秋节以饮桂花酒为习俗。据清代潘荣陛着的《帝京岁时记胜》记载,八月中秋日,“时品”饮“中山千酒”。
唐代文人也善酿此酒,宋代叶梦得在《避暑录话》有“刘禹锡传信方有桂浆法,善造者暑月极美、凡酒用药,未有不夺其味、沉桂之烈,所谓者,要知其为美酒”的记载。
制酒业的繁荣,带动了衍续产业链的繁荣,制酒业作为历代农产品深加工支柱产业,对文化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今,戴氏的后人承传祖籍秘方,重新研制出品的“中山国酒”也许会填补这个空白,会让我们几千年的制酒传统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
下一篇: 成语典故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