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市城东有一座玲珑别致、六角飞檐的古亭,名叫雪浪斋。亭正中,在一块刻有莲花瓣图案的汉白玉石座上,贮立着一块光洁如玉、楚楚动人的异石,这便是著名的雪浪石。此石黑质而白脉,一条条近似水纹的白色线条遍布其表。酷似一幅天然的石间奔流清波图。这块雪浪石,相传是苏东坡谪贬定州时于中山石圃得到的。后来,又找到汉白玉石一块,琢盆如芙蓉状,盛石于其上,遂变成了今天人们所见到的这种莲花底座上安放着雪浪石的样子。苏东坡得石后又修建了一座亭子,起名“雪浪斋”。它屡经沧桑,至唐朝时,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等先后巡视到定州,书写过大量有关雪浪石的题咏。历朝历代,前往雪浪斋观瞻的游客从未间断。
苏东坡(1037─1101),字子瞻,四川眉山县人。据历史记载,宋哲宗元八年(1093)九月,因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以侍读学士贬任定州知州,时年58岁。他在定州居官约10个月。任前,夫人卒于京城,生活十分凄楚,唯“稚儿矫女”相依为命。苏东坡能诗善文,为政清廉,到定州后整顿官风吏治,垦荒种麦,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巡访民情,深受人民爱戴。宋代定州城北的苏泉、西板、东板、南宋、大西丈一带地方,地势低洼,四季泉水常流不断,大约有两三千亩闲置的水田地。一天,苏东坡来这里巡访,发现这片水田,觉得荒着可惜,便对随行人员说:“这儿水草葱葱,鱼儿跳跃,泥土肥沃,若开成稻田,岂不是可富泽一方吗!”于是,他找当地农民叙说,问他们可否试种水稻?农民说:“多谢知州大人美意。种稻子当然是好,只不过我们既无稻种,又无种植技术,也就只好任凭水田闲置着了。”苏东坡说:“只要你们肯种,我来帮你们找稻种、教你们种稻的技术!”农民们听了当然很高兴。随后,苏东坡便派专人乘马从南方运来稻种,并派专人向当地农民传授种稻技术。农民们在苏东坡等人的指导下,插秧、锄草、辛勤管理,稻子长得很好,到秋后获得了大丰收。这可把农民们乐坏了,在稻田里,他们高兴地唱道:“水上白鹤惊飞处,稻禾千重尽秧歌。”下田巡访的苏东坡听到这稻秧歌,非常高兴。他凑到近旁,细加品味,那秧歌像劳动号子,风格别致。苏东坡回到府里,对那秧歌念念不忘。于是派人去搜集,记录下大量歌词和曲牌。经过整理,去粗取精,形成了新的稻秧歌。当地群众十分喜爱苏东坡整理后的稻秧歌,并广泛传唱。这种稻秧歌经过长期发展,逐渐成为一个地方剧种,就是现在的“定州秧歌”。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