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文化>>

文化给力惠民生

时间:2014-12-25 09:12:31  来源:  作者: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之六.文化建设篇
本报记者贾旭鸿张春红
“姐妹们,加把劲儿,用心跳,咱们一定争取拿个好名次!”12月2日,在明月店镇陵北村全镇文艺汇演现场,侯家洼村舞蹈队队长给队员们鼓劲加油。在场的队员们个个精神振奋,跃跃欲试,在舞台上一较高下。
12月6日,东旺镇李村店村民文化活动中心鼓乐齐鸣,兴定秧歌剧团正在这里演出传统剧目《安安送米》。三里五乡的百姓闻讯赶来,争睹定州大秧歌的风采。
……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实现伟大的“定州梦”,离不开文化繁荣兴盛。时下,行走在中山大地,从城市到乡村,从工厂到学校,秧歌队、舞蹈队、鼓乐队等多种形式的文化队伍异常活跃,文化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广大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文化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近年来,我市围绕争创“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目标,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广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使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日益彰显,有力保障了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提升了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
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的“播种机”
文化惠民工程是一项基础工程、民生工程,目的是让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我市牢固树立文化也是民生的理念,一大批文化项目落地建成,成为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有力保障。如今的定州,群众文化天天有,大型活动年年新,“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不是口号,而是全市广大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感受。
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该工程依托互联网技术,让广大基层群众方便快捷地阅读电子图书、获取农业科技知识等文化信息,发挥传播科学知识、普及先进文化、引导农民致富、丰富和活跃农村基层文化生活等作用。截至目前,该工程已覆盖433个行政村。
“农家书屋”乐农家。为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读书难”问题,我市建成标准化“农家书屋”486个,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并为每个“农家书屋”配发图书1500册,报刊20多种,电子音像制品100余张,为广大农民提供健康多样的文化服务。我市先后荣获河北省“‘农家书屋’工程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全覆盖。完成了“数字整转”工作,发展城区有线数字用户5.8万户。启动了农村数字电视转换工作,投资150万元,实现56个行政村光缆覆盖,MMDS电视信号用户达5.2万户。
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让农村群众足不出村欣赏高标准数字电影。从5月1日至11月下旬,深入到486个行政村放映电影5832场,受益群众达87万人次。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文化发展的“助力器”
文化基础设施是保障群众文化权益的物质载体,也是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实物标志。我市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通过加大经费投入,大力改善文化基础条件,极大地活跃了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加强图书馆建设,全面实现免费开放。市图书馆目前藏书达10万余册,共有文学、艺术等22类。自2011年免费开放以来,每年接待读者近万人次。今年对乡镇文化站站长、“农家书屋”管理员开展了计算机技术、网络网页制作等专业培训,大大提升了基层文化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
搞好农村文化站建设,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截至目前,我市共建成29个综合文化站、3个社区文化中心和486个村文化活动室。按照国家、省关于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占地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建设有五室一厅一场(即图书室、阅览室、棋牌室、器材室、办公室、多功能厅和文化健身广场),各乡镇还充实了文化站队伍,配备了专职文化站站长。这些遍布乡村的文化站,对活跃农民文化生活、加快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加快文化强市建设进程,我市启动实施了一系列重点文化项目。实施占地370亩的市体育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6.1万平方米,一期工程建设体育场和综合体育馆,目前已完成立项。启动中国定州国际诗词文化城暨中国中央新影定州文化产业园项目,总投资50亿元,占地5000亩,将打造以诗词、影视、拍摄、文化旅游等为一体的特色文化产业基地,承办世界及全国性活动的现代文化城。启动占地50亩的定州图书大厦项目,总投资3亿元,目前已完成选址工作。
文化精品迭出:烹制高品质“精神食粮”
按照群众文化从群众中来的原则,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到群众中去,向群众要文化,帮群众创文化,教群众演文化,让群众享文化,使群众文化“动起来、活起来、好起来”。据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活跃在全市城乡较为成熟的业余文艺表演团队达40余个,农村文艺宣传队、自乐班达500多个,形成了群众自娱自乐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新特点。
今年,我市成功举办了“彩色周末”、“文艺活动三下乡”、“第三届社区艺术节”、“第二届农村文艺汇演”、“第三届秧歌展演”等文化活动,举办“彩色周末”10场,完成送文化下乡200余场,送秧歌戏进百村演出400余场,河北梆子剧团送戏下乡500余场。
精品,是干部群众文化建设的共同追求。舞蹈作品《长白水韵》获河北省社区舞蹈大赛一等奖,《家乡美》获得全国第四届老年艺术节舞蹈大赛三等奖,现代秧歌戏《双插门》和《开箱记》获河北省燕赵群星奖,坠子书《敲警钟》被省文化厅编入文艺演唱材料。这一大批反映农村生活新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活跃在农村的乡间院场,激发了全市人民建设新兴区域中心城市的自觉自信和极大热情。
定州是中山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多年来,我市致力于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整理,成立了中山文化研究会、苏轼文化研究会、晏阳初文化交流中心、吹歌文化研究会等,加强对中山文化、定瓷文化、科举文化、秧歌文化、吹歌文化的研究,使其焕发出勃勃生机。市财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对文化名人、文化名品、民间艺人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他们创作群众喜闻乐见且具有定州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
文化给力惠民生。做强文化“软实力”,提升经济发展“硬实力”,已形成共识。今天,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文化惠民工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丰富的形式,不断扩大文化公益属性的作用。公共文化建设,为繁荣文化事业,“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谱写着动人的篇章。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