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深化完善市委十届三次全会确定的思路举措,市委十届四次全会认真总结工作,准确把握形势,对保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凝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烈共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十八大报告提出,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省委八届三次全会提出,把今后五年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在大多数地区总体实现。保定地处首都经济圈,作为全省第一人口大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贯彻落实十八大和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的政治要求,是建设京畿强市、善美保定的必经阶段,是顺应全市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新期待的必然选择。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到,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系人民福祉,关系大市尊严,关系保定未来,必须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上来。
2、认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严峻形势。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小康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积累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发展基础。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两个方面的差距:一方面,与省委确定的五年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相比,我市还有较大差距。2010年,我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15元和512元。如果与全省同步实现翻番,我市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不仅不会缩小,还会进一步拉大。另一方面,与市委十届三次全会确定的重返全省第一方阵的要求相比,我市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2010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全省排名第五位。今后五年,既要实现GDP总量翻番,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又要为综合经济实力重返全省第一方阵奠定坚实基础,这就要保持比五年内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更快的增长速度。保定慢进亦退、不进更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重返全省第一方阵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困难更加突出、压力更加巨大。
3、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经济实力重返全省第一方阵,是对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现实检验和重大考验。必须按照省委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安排工作,部署任务,提升标准,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必须按照重返全省第一方阵的目标要求,制定战略规划,谋划战略举措,构建战略优势,加快跨越赶超;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甘人后,奋勇争先,弘扬保定精神,创造保定速度;必须动员一切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聚焦发力,努力推进京畿强市、善美保定建设取得重大标志性突破,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作出应有贡献。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为总体布局,更加注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更加注重调整经济结构,更加注重统筹城乡,更加注重壮大县域经济,更加注重改善人民生活,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确保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按照中央、省委的要求,我市确定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建设跃上新台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全省提前实现翻番;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政治建设取得新进展。基层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市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成效明显。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风清气正、开放文明、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全面构建。
——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文化建设领跑全省,基本建成文化强市。
——社会建设实现新进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全民健康水平进入全省前列。全国体育名城基本建成。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在全省位次前移。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呈现新景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低碳城市建设卓有成效,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生产转型、天蓝水净、地绿山青的目标全面实现。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
(一)围绕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做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支撑
6、强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走具有保定特色的非资源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从“保定制造”到“保定创造”的重大转变,推动工业经济走上投资拉动和创新驱动的轨道,大幅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产业实力。倾力支持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产业做大做强,把保定建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新能源之城”;集中优势资源,加速壮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全力打造配套体系完善、产业集中度较高、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中国汽车城”;抢抓市场机遇,放大产业优势,加快建设华北地区领先的“航空航天工业城”;按照突出特色、科技引领、循环发展的要求,建设全国一流,综合性和现代化的“安国中药都”。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对高成长性企业重点扶持,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进一步推进纺织服装、食品医药、建筑材料、化工橡胶、冶金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上档升级,发展壮大。把项目和园区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核心之举,突出抓好能够形成产业集群的战略拖动性项目,培育一批在首都经济圈有较高知名度的大型企业集团,扶持一批推动力强、带动力大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支持大王店工业园区加快发展,谋划建设具有保定特色的“低碳经济示范区”。加快现代金融体系建设,加大金融支持工业力度。到2020年,全市工业化水平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7、强力推进县域经济“二次创业”。以县域经济、园区经济、工业经济、特色经济、民营经济为重点,完善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指标评价体系。持续开展县域经济对标行动,促进经济总量、规模企业和财政收入净增量每年都有明显增长。坚持特色兴县,形成知名特色产业、特色园区、特色企业、特色品牌竞相发展格局。突出培育一批立县强县龙头企业,使其成为带动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的主导力量。放宽市场准入,推进政策创新,建设中小企业创业辅导、融资担保、技术服务三大平台,营造全民创业的生动局面。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全面推广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打造首都经济圈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稳步发展农业块状经济。大力推进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和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推广农超对接,构建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新型农产品生产流通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8、强力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瞄准京津,瞄准国内行业排头兵,瞄准港澳台,瞄准世界500强,引进战略投资,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新格局。抢抓首都经济圈列入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把北京作为开放重点,深入实施“央企进保”、“外企进保”、“大型民企进保”、“总部进保”、“人才进保”、“新技术进保”六大开放攻坚行动。积极参与首都经济圈区域分工,加快与北京的规划对接和基础设施对接,逐步消除与北京在硬件环境方面的梯度落差,加大保定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的份量和话语权。加强基础建设,积极发展会展经济,使保定具有承接国内外大型会议和经贸活动的能力,办成一批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的特色经贸活动。提高对外贸易质量,培育一批战略型、领军型外贸企业,增强外贸出口竞争优势。积极推进一批重点企业上市。加强出口基地建设,支持骨干企业对外投资,拓展国际市场,全面打开对外经济合作新局面。
9、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加快清苑、满城、徐水、安新与主城区在道路、水系、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医疗、公共交通、社会保障、户籍制度等方面的全方位对接,适度疏解主城区功能。打通乐凯大街南延、复兴路西延、白洋淀大道等主城区与组团之间的连接通道。高标准规划、高速度推进北部低碳新城、东部高铁新区、东湖文化中心片区、西湖体育新城建设,谋划启动以长城汽车公司总部为中心的南部新城建设,为主城区实施人口规模、城区规模、经济规模倍增计划奠定基础。超前谋划建设中心城市路、电、水、讯、气等基础设施,加大城市主次干道改造力度,加快建设一批立交桥、快速路,构建城区畅通高效的综合道路交通体系,把保定建设成为京津冀都市圈独具魅力、充满活力和综合竞争力的特大城市。扶持壮大中等城市,推动定州、涿州向大城市迈进,推进白沟新城、高碑店、安国、涞源加快建设中等城市,打造更多区域发展增长极。加大县城建设力度,推动县城扩容升级,完善县城功能,提高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县城向中小城市发展,打造优势明显、布局合理的中小城市集群。加快乡改镇步伐,打造一批特色中心镇。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全面实施“幸福乡村”计划,加快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形成城乡一体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广播电视、宽带网络;加快面向农民的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一批中心村和社区,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二)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强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保障
10、发展民主政治。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重大决策事项的落实。推进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规范化、制度化,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支持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健全基层民主制度,丰富基层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畅通民意表达渠道,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11、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深化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促进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推行政府绩效管理,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完善市场监管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人文环境。
12、推进依法治市。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透明化,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建设法治政府。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促进司法公正。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健全法律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深入推进平安保定建设,打造群众安心、放心、舒心的社会治安环境。依法严厉打击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严重侵害客商合法权益的各种不法行为,始终保持对犯罪分子的高压态势,维护法制尊严。
13、强化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按照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要求,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坚持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完善决策问责机制和纠错机制。积极推行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的办事公开制度。严格中介机构监管,加强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坚决遏制权力“寻租”和腐败行为。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彰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文化软实力
14、全面提升公民文明素质。深入开展全民铸魂工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持续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强化公共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科学意识,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净化社会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大力弘扬“崇信、重义、尚和、争先”的新时期保定精神,努力把善美保定崭新形象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15、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公共财政支撑,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兴建一批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形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文化权益。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努力把敬老健身节、空竹艺术节、民俗体育艺术节等活动办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大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唱响网上主旋律。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发展体育事业,打造全国体育名城。
16、壮大文化产业实力。积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全面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实施重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带动战略,集中建设一批重大文化产业聚集区,集中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中扶持一批文化产业龙头企业,集中打造一批闻名全国的精品旅游景区,集中创作一批展示保定形象的文化精品,推动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益。大力推进曲阳石雕、安新苇编、易水砚、定瓷等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引导文化产业规模化布局、集约化发展。着力发展以会展、演出、影视、印刷出版等为主的文化产业园区和以体育训练、健身、竞赛、体育用品经营等为主的体育产业园区。加快建设国家动漫产业基地,推出更多创意精品,促进动漫产业上档升级,不断壮大整体规模实力。充分挖掘以晋察冀革命文化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促进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做大做强保定红色文化产业。
17、发展保定特色文化。充分挖掘保定文化特质,打造鲜明的城市主题文化。围绕始祖文化、诚义文化、书院文化、直隶文化、民间文化、餐饮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建设一批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大学城、冠军城、拥军城等特色文化优势,展现保定独特文化魅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合理保护、开发、利用物质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演艺与旅游相结合的精品演出。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集中书法、绘画、工艺美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创建保定文化艺术区。
(四)以人为本加强社会建设,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幸福指数
18、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方针,统筹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普及高中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稳定提高高校资源在全省的优势地位,打造京津冀职业教育中心和特教中心,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加快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健全覆盖城乡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落实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监管体制等综合改革政策,吸引京津优势医疗资源和高级医疗人才,打造京南医疗康复中心。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创建健康城市,争创全国卫生城市。
19、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努力实现高质量就业。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社会救助、城乡低保、保障性住房等保障标准,不断提高统筹层次。充分发挥政府的救助主体作用,健全制度性救助措施,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持续解决好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保障问题。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保障残疾人权益。
20、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借全省之势,举全市之力,高标准推进扶贫开发,提速贫困地区发展,实现整体脱贫、稳定脱贫、自主脱贫、全面脱贫,持续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把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统筹“7·21”灾后重建工作,高标准建成幸福乡村示范区、生态开发示范区、小康建设示范区和科学发展的样板。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基本消除域内贫困人口,实现人民共同富裕。
21、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强社会管理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创新城乡基层社会管理模式,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镇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完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民主组织、经合组织与综治维稳组织全覆盖。加强各级接访中心、矛盾调解中心、司法服务中心建设,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完善信访制度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及时化解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完善司法救助机制,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强化信息网络管理,提高管理虚拟社会的水平。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提高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杜绝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五)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永续发展条件
22、坚持低碳崛起。把低碳作为保定的“金字招牌”,以工业领域节能降碳、农村节能普及、发展低碳交通、推进建筑节能为重点,切实加强低碳管理。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积极构建以低碳为主导、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深入持久开展低碳机关、社区、高校、医院、企业等各类创建活动,倡导低碳生活,提高全民低碳意识,促进形成低碳、环保、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23、加强污染防治。深入开展污染减排攻坚行动,落实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各项措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领域污染减排得到明显好转。深入开展水体污染治理行动,强化西大洋水库等水源地污染防治,大力实施拒马河等流域综合治理,维护好白洋淀生态环境稳定。加强对市区内河道环境管理,进一步改善河道生态环境。深入开展空气质量改善行动,积极防控煤烟型污染,有效控制机动车污染,从生产源头和全过程减轻环境污染。狠抓城乡扬尘污染治理,促进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24、建设生态屏障。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全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西部山区和北京周边县(市)为重点,因地制宜,重点实施退耕还林、太行山绿化和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加大对西部山区采矿、建材开发企业破坏植被的生态修复,大力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建设太行山保土蓄水绿色生态屏障。积极推进城区森林体系建设、农村绿色家园建设、平原农田林网建设、净水护堤建设、绿色廊道建设,加强造林绿化工作,构建环首都绿色屏障。实行差别化的区域开发和资源环境管理政策,加大生态修复,确保恢复自然生态功能。
25、整治城乡环境。实施城镇靓化工程,下大力解决违法违规建设和环境脏乱差问题,积极推进城镇园林体系建设,大力提升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水平,
建设“魅力城市”和“魅力县城”。突出抓好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道两侧、城市出入口及城乡结合部、旅游景区等重点部位的环境整治,全力打造展示保定形象的靓丽窗口。推进“魅力乡村”建设,开展“魅力乡村”评比,抓好农村生态创建示范,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争创一批美丽村镇。
26、完善体制机制。全面落实生态环境建设目标责任制,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指标在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体系中的权重,建立健全环境问责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围绕预防、预警、应急三大环节,构建突发环境事件安全防控体系。建立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机制,严防公共环境事件的发生。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引导民间环保组织和志愿者参与生态环境建设。
四、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27、着力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按照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的要求,切实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自觉做坚定理想信念的表率。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论教育。完善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切实提高学习效果。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做认真学习实践的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和实际行动推动京畿强市、善美保定建设。
28、着力加强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建设。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民主质量,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健全工作机制,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努力建设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
29、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为各类人才解决好居住、医疗、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现实问题。健全创新促进政策,建立重大创新奖励机制。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企业家、关爱纳税人、支持创业者的浓厚氛围。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
30、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扎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基础工程,学习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遵守党纪,增强党员意识,提高党员素质。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
31、着力加强执行力建设。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和省、市委保持高度一致。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做坚持民主集中制的表率,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要严明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切实保证政令畅通。持续推进“执行力亮剑”行动,对违反纪律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切实做到纪律面前人人平等、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形成全市上下步调一致、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
32、着力加强作风建设。按照中央、省委部署,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落实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完善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制度,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做弘扬优良作风的表率,带头加强学习、提高本领,带头求真务实、少说多干,带头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带头倡导新风正气、反对铺张浪费,以优良党风带动政风民风,凝聚党心民心。
33、着力加强廉洁政治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落实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依纪依法严惩腐败分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环境。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市委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坚定不移推进建设京畿强市、善美保定进程,以一个好的精神状态、一个好的工作作风、一个好的工作业绩,团结一心、埋头苦干,开拓进取、攻坚克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
(2012年12月17日中共保定市委十届四次全会通过)
来源:保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