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69岁的王如海就来到了村子中央的一处大院落,他想趁着孩子们放暑假的时机,再多教出几名爱好吹歌的徒弟。时候尚早,他双手抱着笙,鼓起腮帮子,吹奏起子位吹歌传统曲目《小放驴》,清脆欢快的调子很快回响在子位二村的上空。
占地7000平方米的这处院子不仅是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的办公场所,还是“河北省定州市子位民间吹歌艺术学校”的教学场地。教学楼一层楼道两侧分列着唢呐室、笙弦乐室、演播室等完善的设施,让人很难相信这只是一所村里自办的纯业余艺术学校。
狄占欣是这所学校的校长,也是村支书。2006年,他为爱好吹歌的村民们创建了这处“演武场”。“我是听着吹歌长大的,不想让它无声无息就消亡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吹歌艺校不仅拯救了这门艺术,还让这个位于定州市东南角最偏远的自然村,由治安混乱村摇身一变成为文明富裕村。据他介绍,8年里,艺校始终对村内外的学艺者免费开放,培养出的子位吹歌传人已达数百人。
子位吹歌于2008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最早是在村子里的王氏家族口口相传,历来有“吹歌看子位,子位数王家”之谓。王如海就是在12岁那年由父亲和几个本家长辈收为学徒专攻笙演奏的。
为了便于今天的人们学习传承,王如海特意将这些用工尺(注:念chě)古谱传承的曲目转化成实用简谱。它们中,既有表现乡野风光和农家劳作的《小放驴》、《打枣》、《大绣鞋》,也有改编自民间曲艺的《拆破街》、《八仙庆寿》等。
民乐有言“千日琵琶三日笙”,意思是说,吹笙上手快,但精准很难。王如海说,以前培养一名专业的吹歌艺人,讲究“三年入门,五年出师”,这还得每天不落地练习。虽然经由他和他的同行们培养的孩子已有数百人之多,但他们都还只能参与一些团队合作演奏,可以登台独奏的没几个。
不过,好苗子也屡屡出现。这个暑假,村里初三学生王义达、刘成是幸运的,他俩已经被录取为定州一中的艺术特长生。在00后王义达看来,“爷爷辈儿”表演时情绪更自然,那些激越的吹歌如同在讲述一个个故事。
子位二村现有一万多人口,能从事吹打弹唱的就不下一千人。在村小学念书的娃娃们,书包里大多装着小管子、小唢呐和小竹笛等吹奏乐器,回家路上或是课间休息,就会掏出来吹奏几段。每逢新年、农忙结束之时,村里的吹歌大王们如约凑到一块儿,免费给全村吹奏表演上几天,这已经成为一种习俗。
“全国吹歌大王”张占民就是他们中的佼佼者,他最擅长的是管子演奏。据了解,吹歌的主奏乐器管子,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被发明,被誉为中国民族乐器的活化石。张占民说,“千日的管子百日的笙,三年的管子不中听”,在吹歌的所有器乐中,尤以管子最难学。
待到授艺教师和学生都到齐后,张占民和其他五名艺人合作表演了定州吹歌经典曲目《小放驴》。张占民是管子领奏,表演中他先独奏一段,然后众人以笙、唢呐、镲、鼓作为和声。其间,他还连番上演“咔戏”,即用哨子、唢呐演奏出多个角色的人声唱腔。他笑言,自己吹的要比唱的好听。在他和他的同行们看来,集合了多种器乐的吹歌如同本土的交响乐,只是如今流落到了乡野民间。
不过,张占民依然看好吹歌的明天。据他介绍,新中国成立后,著名笛子演奏家王铁锤等二十多人由这里进入中央一级音乐院团。“他们那一辈儿算是初闯京城,如今我们渴望再闯京城,让大城市的人们知道还有这样一块民乐瑰宝。”张占民和儿子张鹏一道成立了“子位红星吹歌艺术歌舞团”,每年接洽的大小演出不下百场。据了解,从子位二村走出的此类歌舞团已逾十个。“将吹歌曾经的义演模式,引入更多商演成分,我相信定能让它焕发新活力。”言毕,手执管子的他重重抚了抚管壁的出气口。(转载《北京日报》2014年7月16日3版)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