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砖路镇如何实现“三年倍增”
实现“三年倍增计划”,我们怎么办,怎么干?砖路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正在谋划实施具有本地特色的“三年倍增计划”,全力打造镇域经济新兴增长极。
人口数量、产业布局、企业规模……日前,记者在砖路镇党政办公室,看到了一份砖路镇“三年倍增计划”基本情况统计表,相关工作人员正在对统计的数据进行汇总,表做的精细,数据详实,内容齐全。据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正对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摸底,真正把底数摸清,情况搞明,为镇领导决策提供更加详实、准确的依据。
砖路毗邻唐县、曲阳县,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优势不明显,没有其他地区加快发展的先天条件。经过多年的发展,该镇畜牧养殖和肉食加工业已形成产业,铜铸加工业也有一定规模,但大多是家庭作坊式生产,生产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没有形成产业链条,产业化水平低,抗市场风险能力差。
思路一变天地宽。“一个地区能不能实现大发展、快发展,区位交通优势固然重要,但不是先决条件,关键是在比较优势中找出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产业,只要措施得力,真抓实干,很快就会成为支柱经济”。该镇党委书记安少非介绍说:“我们集思广益,把问题找准、思路理清、措施定实,依托发展优势和产业特色,紧紧抓住转方式、调结构这根主线,对特色产业进行合理布局,引导各类生产要素、中小企业依托核心骨干企业、产业聚集发展,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三年倍增计划’路线图和时间表,为实现镇域经济大发展、快发展,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走进台头村,运输羊肉的车辆进进出出,生意红火,市场繁荣。这只是该镇发展畜牧养殖业和肉食品加工业的一个写照。据了解,以台头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岸下、西潘等多个村4000多户发展这一产业,并把生意做到了北京。如今,在北京各农贸批发市场,都有砖路镇人的身影。
“数量大、没规模,有市场、少品牌。”安少非认为,“砖路镇的畜牧养殖业和肉食品加工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主导产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在延长产业链条上下功夫,在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上做文章。”为此,该镇瞄准北京市场,以台头村高标准屠宰厂建设为抓手,谋划实施占地1000亩的现代化养殖小区,建设华北最大的肉羊养殖基地,同时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发展饲料加工、畜牧养殖、肉制品加工、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台头、西潘、清辛庄、潘村等村畜牧产业化发展。据测算,项目实施后,从事畜牧养殖和肉食品加工业的将增加上千户,让农民增收的路子更宽广。
□本报记者牛勇杨梦来
该镇铜铸产业有近20年的历史,其中北渠河村有近一半家庭从事铜铸加工和相关产业,但大多以庭院模式经营为主,生产工艺和技术需改造升级,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迫在眉睫。为此,该镇进一步整合铜铸资源,积极谋划实施北渠河铜铸工业园区建设,积极引导加工户入园入区发展,引导中小铜铸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和品牌效应发展壮大,实现聚集效应和规模扩张,引导带动北渠河、南渠河等村农民收入实现倍增。
与此同时,该镇根据产业布局和各村发展实际,大力发展运输业,带动清辛庄、王村、丁村、悟村等地村民增收;依托东方铸造三期精密铸造项目及劳务输出,增加周边区域农民收入;着力推进以丁村为中心的标准化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通过示范引导,力争用1─2年时间辐射带动周边村发展无公害蔬菜1000亩左右,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稳步增收。
民生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该镇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扎实开展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让改革红利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以“一事一议”等形式,多方筹措资金,在全镇20个村建立垃圾填埋场,目前已有16个村建成,8月份各村都设立垃圾定点投放处,组建垃圾清运队伍,彻底改善村容村貌;谋划实施北渠河───南沿和岸下───台头乡道建设,在全镇形成两横四纵的交通格局,不断改善交通环境;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村村用上了自来水,有效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用水条件;扎实推进幸福乡村建设,在台头村谋划建设新民居,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做到成熟一个,建成一个。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