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程文昭
记者张春红
冬季原本是农闲时节,但在东留春乡西留春村,却是一片繁忙的生产景象。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木材加工企业里,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一根根方木经过机器加工、巧手打磨后,瞬间变成了一根根做工精细的擀面杖。
“我们村生产擀面杖的原料全部是梨木,质量坚硬,生产的擀面杖色泽红润,入手较重,又直溜又耐用,而且价格便宜。”一提起擀面杖,村委会主任柴静杰就滔滔不绝了,“说起俺村生产擀面杖的历史,那可是有年头了,最早可以追溯到解放前。那时,村里人用手工刨子、凿子等土工具制作擀面杖,老百姓农闲时就会镟几根擀面杖,拿到周围村子的集市上换几个零花钱。”据柴静杰介绍,以前的擀面杖都是纯手工镟制的,要经过20多道工序,一天最多能镟几十根。由于制作擀面杖用的是梨木,成本不高,材料好找,所以村里搞擀面杖生产销售的人越来越多,擀面杖加工成为村民致富的支柱产业。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场对擀面杖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加工企业开始逐渐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擀面杖制作工艺也从纯手工制作向半机械化、机械化转变。
说话间,柴静杰带我们来到留春木业加工厂。肖喜才是这家加工厂的负责人。他从十几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做木工活,见证了擀面杖制作从纯手工到半机械化,再到机械化的转变过程。2000年,肖喜才成立了留春木业加工厂。“厂子刚成立的时候,基本上就是一家人在院里生产,我骑自行车四处跑销售。开始,商家不认咱的产品,说半天好话,人家才会留下几十根试销。”肖喜才说,“不过,随着我们的生产工艺不断改进,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我们的产品在质与量上都取得了好成绩。”如今,肖喜才的工厂常年雇工达10余人,每年可以生产擀面杖20至30万根,消化木材1000多吨,年收益可达30多万元。
靠小小擀面杖致富的不仅有肖喜才,更有全村的父老乡亲们。在西留春村,从事擀面杖生产的企业达40多家,加工擀面杖已经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在每个加工厂都可以看到堆积如山的原材料和加工好的成品,生产的擀面杖规格齐全,长度从30公分至120公分,只要你想到的,在这里准能找到。“随着市场不断扩大,我们村擀面杖的销量也在不断增长。原来是一袋一袋地卖,现在是一车一车地卖,销售市场也从周围的村镇集市,变成了义乌、临沂这些大批发市场。”村委会委员边永强高兴地说。
小小擀面杖不仅富了一村人,还带富了一乡人。西留春村的擀面杖生产,不仅让西留春村的群众发了家,还带动起周边村的擀面杖加工业,形成了以西留春为中心,辐射带动起东留春、邵村等村的擀面杖加工业,全乡擀面杖加工企业达100多家。另外,这些生产加工企业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出积极贡献,全乡从事相关产业的群众2000多人。在边姐木业加工厂打工的陆成香说:“我在这里已经干了七八年了,每天工作8个小时,每个月能挣2000块钱,这要比外出打工方便多了,而且赚的也不少,还能照顾家里!”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家家户户由擀面条变成了买机器面条,再加上原材料的不断上涨,给擀面杖加工业带来不小的冲击。“原来下3000块钱的本可能挣10000元,现在下10000块钱的本只能挣3000元,利润少了,干这行的自然就少了。”柴静杰说。“现在,我们正在探索逐步转变单一的生产模式,开发生产案板等其他的木制品,让留春木业的产品越来越多,品牌越叫越响。”
谈及擀面杖加工业的未来与发展,东留春乡乡长陈朝英信心满怀:“擀面杖加工业是我们乡的传统产业、支柱产业,为了更好地把这一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乡党委、政府将积极出谋划策,开发新品种,开拓新市场,改变单一的产品结构,让木业加工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