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日报言论>>

滴滴汗水换来万家清凉―――关注高温下的劳动者之三

时间:2015-08-17 17:42:23  来源:  作者:

本报记者赵子超通讯员杨文献实习生马佳宁
“大伙儿抓紧时间,今天必须完工,让乡亲们早点用上电……”8月10日下午,记者来到叮咛店110千伏变电站线启动4条10千伏线路施工现场,20多名电力工人正头顶烈日、紧锣密鼓地进行线路倒切工作。
叮咛店35千伏变电站原容量为20.50兆伏安,以前,这所变电站还能满足居民的用电需求,2014年最大负荷为21.35兆瓦。然而,随着近年来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每户居民基本都添加了家用电器,特别是空调、冰箱等大型家电的增多,使变电站的年平均负荷率为90.42%,全年接近重载运行。为有效缓解区域性过负荷情况,市供电公司在叮咛店变电站原址新建了110千伏变电站。
虽已立秋,但这只“秋老虎”还是异常凶猛,当天的室外最高温度达到38℃,让人觉得就像被塞进了一个又闷又湿的塑料袋,透不过气来。
由于线路倒切工作量比较大,停电面积涉及到怀德、赛里、东张谦、安庄四个村。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停电给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施工队分两组作业,一支队伍负责制作电缆头和电缆接引,另一支队伍负责倒切线路等工作。
在电缆接引施工现场,电缆杆上的电力工人可谓是“全副武装”―――身穿卡其色的棉质工作服、手戴绝缘手套、头戴安全帽、腰间系着安全带。“这是我们工作最基本的要求。”施工队长侯春建说,为了防止工作中可能因静电等带来的危险,工作着装可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
“穿这么多,不热吗?”面对记者的疑问,侯春建笑着说,“当然热了,不过为了安全,即使热也要必须坚持。”据介绍,电力工作的很多维修任务都是高空作业,既危险又辛苦,夏天往往几分钟全身就湿透了,没有任何遮挡物防晒,在360°无死角暴晒下工作。
侯春建一边忙着指挥着作业,一边为我们介绍着,“为了节省时间,中午饭一会儿就送到施工现场,吃完后马上开工。我们今天计划停电到晚上12点,所以要加紧施工……”他说,线路倒切工作比较繁琐,从变电站引出的电缆,必须逐条经过打压试验,检验完成后才能安装到电杆上。
随后,侯春建带我们来到10多公里以外的怀德村线路倒切现场。这时,两名电力工人正在电缆杆上进行线路倒切操作……
刚一下车,侯春建上前喊到:“‘明哥’,进展咋样啦?”
这位“明哥”,名叫马晓辉,是这组施工队的另一位负责人。因为带队施工时,经常连夜鏖战到第二天黎明,所以大家都亲切地叫他“明哥”。
此时,马晓辉和他的工友们已经在高温下工作了近10个小时,他们的衣服好像被水洗过一样,持续性高强度的空中作业,让这些铁骨铮铮的汉子们也有些吃不消。
“上面的那俩小伙子都快热晕了,刚才下来,一口气喝了两瓶藿香正气水,现在又爬上去干活了。”马晓辉指着电缆杆上两个正在忙碌的身影说,“这大热天,我们每天最少要喝三四桶水,怕工友们中暑,我刚给他们买了个西瓜吃。”
这里,已经是他们的第3处倒切现场。长期早出晚归的工作使马晓辉的眼睛里充满了血丝,天气虽然炎热,但他们却依然有条不紊地工作着。“这天气,对我们来说早就习惯了。比这还热的时候,我们也照常工作……”负责安全生产的陈恒说。陈恒37岁了,已有17年的工龄。从最开始的爬杆、架线,到负责现场安全、工程质量检测,他始终坚持在第一线。
陈恒为我们讲述了一次印象最深刻的任务。那是2013年夏天,一场狂风暴雨过后,庞村供电所辖区受灾严重,9条10千伏供电线路瘫痪,104基10千伏电杆倒断,23个自然村全部停电,东亭、东旺、清风店、李亲顾供电所全体人员参加抢修,望都和安国供电公司兄弟单位组织人员支援,经过两天两夜的抢修,才全部恢复通电。
“虽然我们的工作很累,但是每完成一次抢修任务,都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成就感。每当经过自己施工的站所,一说起来,这条电线还是我架的呢,那心里的感觉真是美滋滋的!”陈恒笑着说。
这时,一位不言不语、忙着干活的年青人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他是叮咛店供电所职工李晓宾。李晓宾毕业于河北理工大学,是供电所最年轻的成员,负责抢修、维修等一线工作。除此之外,还要兼顾抄电表、收电费等任务。
“我们一般3天值一个夜班,昨天不该我值班,因为要启动4条10千伏线路,所以我就没回家,一大早就到现场了……”李晓宾腼腆地笑着说。然而,就在他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却完全无法适应这样高强度的工作,总感觉特别吃力。“开始觉得,自己一个大学生每天这么辛苦,心理的落差很大。但是,经过一年多的摸爬滚打,我对电力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也明白了前辈们为什么能够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在一线,那就是,一切为了方便百姓。”
经过17个小时的连续奋战,当晚11点40分,4条10千伏线路成功投运。随着“送电”口令的下达,万家灯火顿时点亮了夜空,伴着村庄那柔和的灯光,疲惫的电力工人们踏上了返程……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