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东亭镇翟城村晏阳初文化街区内参观。记者薛宁摄
乡村道路平整宽敞,将村庄紧密相连;别致的农家院,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文化墙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拉满,村庄街巷绿化成景、环境优美……如今,河北省定州市乡村蝶变,呈现出一幅幅欣欣向荣的生态宜居和美画卷。
变化显而易见,感受真真切切。定州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以点带面、全域创建,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各项重点工作,走出了一条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人文美的新路子,全力打造乡村振兴“定州样板”。
推进“一村美”迈向“全域美”
“文化街区很有特色,可以循着历史足迹了解晏阳初先生为平民教育作出的巨大贡献,还能体验到当地田园风光之美。”这是东亭镇翟城村留给北京游客张兰的印象。“村里的‘颜值’越来越高,大街小巷干净整洁漂亮,处处彰显着历史韵味和文化特色。”张兰对翟城村留住、活化乡村记忆赞不绝口。
高蓬镇六家村将昔日的纳污坑塘变成了水上公园;西城区街道芦庄子社区将房前屋后的空地变成了小菜园、小果园、停车场;东亭镇翟城村利用闲置宅基地建成了晏阳初文化街区……时下,在定州乡村走一走、看一看,镇镇有亮点,村村有特色,季季有风景,处处展现出和美乡村新图景。
乡村之美,美在生态底色、美在田园本色、美在乡土特色。定州市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路域环境治理,加快补齐基层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推动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条件整体提升,擦亮乡村振兴幸福底色。2023年创建省级森林乡村1个,完成绿化提升村庄15个,创建美丽庭院12123个,精品庭院4038个。
“三治”融合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和美乡村建设,法治是基础和保障。定州市坚持党建引领,深入学习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善治新格局。
在杨家庄乡大洼里村“银发智囊团”活动室,几位“银发智囊团”成员正一起讨论村内事务,为村里发展献计出力。杨家庄乡党委书记曲晓宁说:“大洼里村积极探索‘党建+智囊’的自治模式,成立‘银发智囊团’和‘乡贤办公室’,成员们积极投身于乡村治理工作中,用百姓思维解决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
近日,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名单公布,定州市东亭镇翟城村榜上有名。翟城村找准乡村治理切入点,创新“六微模式”,以“微网格”“微讲堂”“微服务”“微治理”“微庭院”“微积分”,不断健全治理架构,提升治理效能,展现农村新貌。
近年来,定州市将法治乡村建设作为推进法治定州、平安定州建设的基础性工程,着力在培育特色亮点、打造普法品牌上下功夫,扎实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等工作,以“基层善治”助推“定州之治”,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目前,全市培养5478名法律明白人,打造了423个平安村(社区)。
“一村一品”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隆冬时节,走进砖路镇张家庄村的丁绿农产品销售专业合作社,一排排大棚映入眼帘,棚内绿油油的韭菜长势喜人,工人们正熟练地收割、整理、分装,准备外销。据介绍,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种植无公害韭菜,通过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了周边2000余户老百姓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张家庄村将“小韭菜”种出了“大文章”。“我们有丁村、张家庄和北宋村3个基地,总占地1200亩,100多个大棚,做到了全年生产,每天都有新鲜韭菜上市,直销京津冀各大餐饮企业及超市。”合作社负责人张会永介绍说,为进一步延伸“丁绿”韭菜产业链条,我们将韭菜花制成一瓶瓶色泽翠绿、口感鲜美的韭菜花酱,发往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大型商超,备受消费者青睐。
发展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定州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调结构、强龙头、补链条、树品牌,大力发展“一村一业、一村一品”,支持河北首农、定州伊利、富元农业、黄家葡萄酒庄、金宏肉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领军品牌做大做强,持续抓好苗木花卉、设施蔬菜、精品羊肉、白鹅等十大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仅让县域经济发展后劲更足,也让农民钱袋子更鼓、生活更富裕。目前,全市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已达3000家,带动10万余名农民走上产业化经营道路。
定州市全域推进和美乡村建设,铺就了一幅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生动画卷,打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定州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