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文化>>

深厚的文化底蕴

时间:2010-01-29 08:38:39  来源:  作者:

定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1989年10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数千年来,勤劳质朴的定州人民“耕而食,桑而衣,伐木艺竹而材,服先畴之礼乐。”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谱写了定州文明的绚丽篇章。
  定州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有众多的文化遗存和文物古迹,还有诸多的美誉和美称,如:苏秧歌之乡、吹歌之乡、鳌山灯之乡、状元之乡、成语典故之乡、修志之乡、金缕玉衣的故乡、定瓷的故乡、中国眼药的故乡、中国北方酒乡、古代北方丝织中心、北方佛教中心、中国科举文化昌明之地、中山多美物、中山有好粟、中山专行仁义贵儒学、中山庙学甲天下、中山文化主要发祥地、世界平民教育的发祥地、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命名的千年古县等。
  历史渊源
  定州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晚期。公元前6000~前5000年以前,在定州这块土地上已经有了人类生息繁衍。当时,人们傍水而居。1985年从王村、南陶邱、吴村、宿家佐、西南合一线发现一条古河道,这几个村处在河道两侧,有厚0.3~1.5米的文化层,采集到的生产工具有磨制的石斧、石镰、石刀、石镞和纺锤、残骨匕、蚌器等;生活器皿有硬质灰陶、磨光黑陶、夹砂粗褐陶(饰绳纹、方格纹、篦纹)、鬲、豆、鼎足、盆、盂及残豆、鬲足、器耳、罐等。这些出土文物证明,定州先民们已经结束了游牧生活而逐渐定居下来,并形成一定规模的聚落,主要从事农业,辅以畜牧业和手工业。石斧、石镰用于砍伐收割农作物;石刀、蚌器、骨匕用于屠宰家畜;石锤用于加工谷物;纺锤用来纺线,用线将兽皮连在一起做成衣服掩体遮羞;石镞用来射猎。从二郎庙、南车寄、塔耳洼、沙流、小油村、西甘德、赵村、北庄子、东关、刘家庄、木佃、留早、王村、西南合等遗址中还采集到商周时代的文化遗存。古史传载,公元前2361年,尧受封为唐侯,今定州为唐侯国域,唐河流域就是唐侯的封疆。今唐城遗址存有土夯城墙,并采集有陶器、蚌器等。1991年,在定州铁路货场发现大型商代方国墓群,经国家考古部门发掘认定,为商代晚期北方方国贵族墓。出土大量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和漆器。特别是首次发现部分青铜器上铸有“又”“戈父己”等徽号和铭文,证实这里是该族的封地,是商王朝北部地区的一个诸侯方国。由此,《史记·货殖列传》说中山为“纣淫地余民”之记载进一步得到印证。
  民间艺术
  定州民风质朴俭约,民情豁达开悟。自古士勤于学多慷慨之气,民务农桑且勤奋踏实。在沧海桑田、南渡北迁、刀兵血火、移步换形的演进过程中,逐步提炼和形成了勤俭质朴、自强不息、团结礼让、勇于献身、忠诚祖国的良好风尚,承传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精华和优良传统。
  在漫长的年代里,定州一直是北方地区佛教文化的中心,然而在多民族融合的历史中,儒家文化、佛家文化、道家文化相互融合,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许多本地神佛文化相互交融,这种信仰的融合体现了定州民族融合的状况,而这种融合恰恰反映出定州历史文化中独特的气质。定州以其广博的胸怀,接纳四方雨露、八面来风,有32个民族120万人口的定州,各民族带着自己的文化、信仰在这里繁衍生息,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定州各族人民在岁月的变迁中,对喜闻乐见的、优秀的民俗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如《定州秧歌》、《子位吹歌》、《鳌山灯》、《邢邑花会》、《定州架鼓》、《定州剪纸》、《花张蒙道教音乐》等。
  居住文化
  王灏庄园是清代定州富豪王灏的私家宅第,俗称西关王家大院,始建年代约在清代中期。整体略呈东西长方形,南北宽150米,东西长200米,占地面积约40亩,建筑布局分两片。西片为中轴对称式四

|<<<<<12>>>>>|
合院建筑,基本参照《清工部工程则例》设计,同时又具有北方传统民居风格。作为王家大院的主体,几组几进,依次排列,流线分明,错落有致。承袭定州房屋坐北朝南古制,依照前堂后寝的格局排列,以正为尊,以左为上。东片为王灏的官邸,房屋均系坐北朝南依次向东纵深排列的连环四合院。主体结构为清代小式木作台梁式构架,建筑形式为砖石木混合结构。青砖灰瓦,磨砖丝缝,明柱飞檐,雕梁画栋。这些外观封闭、内部俊秀的连环套四合院,或鼓磴石基、门柱挑梁;或檐枋椽架、隔扇窗棂;或山墙照壁、屋脊马头。雕琢的各种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不仅构思巧妙、工艺精当,而且寓意深刻、回味无穷。如蝙蝠象征着福,鹿预示着禄,鹤理解为寿等等,表达了主人希望万事通达、福寿绵长的意愿,蕴含了延年益寿、富贵人和、吉祥如意、封侯拜相的心理企盼。
  文学艺术
  定州的文学艺术源远流长。汉代中山人李延年的曲作《新声二十八解》被推崇为汉代音乐代表作。唐代崔令钦撰著的《教坊记》已成为研究唐代音乐、舞蹈、戏曲、杂技的重要材料。北宋墓葬出土的戎装乐队演奏图等壁画,色彩鲜艳,敷色精致,线条流畅,表现了高超的绘画技巧。当代的王森然长期从事艺术研究和国画创作,他的画自辟蹊径,风格独特,多次举办个人画展,且在86岁高龄时,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了《松鹤朝阳》和《群鹰图》巨幅国画。流传下来的古今著述众多,有李义徽着的《显忠录》、刘禹锡的《传信方》、滕安上着的《东庵集》、郝浴着的《中山史论》、王灏编篡的《畿辅丛书》、谷钟秀着的《中华民国开国史》、黄公伟着的《国学论丛》、王森然着的《近代百家评传》等佳作,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知识宝库。自晋代张曜纂《中山记》始,历经明弘治、嘉靖、万历、清康熙、雍正、道光、咸丰、民国和新中国的志书编纂,详细地记述了定州的社会发展和历史发展状况,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史资料,为定州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精神原动力。
  中山文化
  定州是中山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是我国北方古代地域文明的摇篮之一,历史上曾作为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经几千年的文明洗礼,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传统文化---中山文化。是和燕赵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相媲美的传统文化体系。
  中山文化是中山地域人民历史上得到并经过选择能够传到现代而影响着未来的人类文明积淀。它以和合思想为母体,以人本价值为前提,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最高原则,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华夏文化与草原文化相交融的产物和结晶。其基本精神特质主要是:仁厚善良尚义重情、奋发有为自强不息、崇德重教修身为本、吃苦耐劳质朴俭约、博采众长海纳百川。
  中山文化包涵了定州发展史上每一个文化基因,涉及到开元寺塔、宋代塔基地宫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定州文庙与儒家文化的融合,大道观与道教文化的融合,包涵了中山汉墓与汉文化的融合,贡院与科举制度文化的融合,晏阳初旧居与平民教育文化的融合等。
   在当今之世,文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在争取文化的崛起。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掘和弘扬中山文化的精神内涵,进一步唤起定州人民的文化认同归属和心理自觉,以昔日“慷慨悲壮”的豪迈气质、“叱咤风云”的神勇气魄、“力拔山河”的英雄气概,唱响和谐主旋律,奏出时代最强音。
|<< <<<12>>>>>|

责任编辑:
下一篇: 吴起爱兵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