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但其一生中仕途颇为不顺,曾多次被贬。宋哲宗元佑八年九月,苏轼由于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而遭到打击,他被贬到定州任知州。苏轼素爱探幽访古,曾在政务繁忙间隙几次到曲阳(当时曲阳隶属定州),游览当地的一些名胜古迹,并留下手迹和词文。
一
济渎岩摩崖石刻位于曲阳县西北1.5公里处的独古庄村。济渎岩,俗称水窦岩,为曲阳八景之一。此地悬崖峭壁,危岩重叠,风景秀丽。据相关史料记载,古时此地“溪流潺潺,碧波荡漾,桃红柳绿,飞鸟和鸣,一片清幽胜境”。
一次,苏轼偕同好友张舜民,一起来到济渎岩。张舜民自号浮休居士,宋英宗、哲宗、徽宗三朝辗转任职中央与地方,后来被指为元佑党人,也曾遭贬。张舜民在当时也是一个善文词、嗜画工诗的文人,他的词慷慨悲壮,风格与苏轼相近,这样就和苏轼有了很多共同点。话说二人来到济渎岩下面,看见流水鸣禽,绿树映翠,山石缥缈,对比此处的胜景之美,心中不免生出许多感慨,于是苏轼提笔挥毫,在南岸的崖石上写下“浮休”二字。如今忖度,一是苏轼同张舜民共叹身世飘零,取张自号以求应和;二是自己已年近花甲,人生不过百年,何时能停止漂泊,尚未可知,难免心生愤慨,才浓墨下笔题写二字。之后,苏轼又借景抒情,写出《行香子述怀》词一首:“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需满十分。浮名浮利,休苦劳神,似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取天真。几时归去,做个闲人。背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苏轼在词中不仅发出人生苦短、知音难觅的感慨,还表达了自己欲摆脱世俗困扰、向往世外桃源的愿望。
据当地人讲,苏东坡题字的岩石上原有亭子一座,叫做“浮休亭”,后被战火摧毁,如今仅有八个石臼留在岩石上。如今济渎岩处的题字是后人仿苏体字刻制的,可能是怕人看不清楚,又用红漆描了一遍,在岩石的顶部很是醒目。据曲阳县志记载,元代卢挚曾称“浮休”字处为坡仙峡。除了文人墨客,还有两个皇帝曾经慕名来到济渎岩:金章宗帝游览后留诗一首;清乾隆帝在出巡五台山时,曾在曲阳驻留过,其在观赏济渎岩后还赋《咏水窦岩》诗一首。济渎岩是一处自然风光秀丽、文化内涵深厚的风景胜地,其摩崖石刻已于2001年被河北省文物局列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
曲阳北岳庙是历代帝王祭祀北岳恒山的地方,始建于南北朝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年间,后经历代重修与扩建,形成一片宏伟的古建筑群。苏轼在定州任上游览过北岳庙后,不仅多次上奏朝廷,请求对年久失修的北岳庙建筑给予修葺,还写下了数篇祭祀北岳恒山的祝文,其中所反映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体察民情、期望国家强盛的情怀,令世人钦佩至极。
此外,北岳庙内还留有苏轼题名的词碑。据《曲阳县志》记载,明代正德年间,曲阳县有一寺曰“浮休寺”,据浮休寺碑记载,北岳庙内苏轼词碑初在济渎岩,共四石,为苏轼知定州时所书,后移往县城的文庙内。清中叶又移至县衙二堂前西壁,但那时字已大多风化剥脱。后此碑于同治年间由曲阳人彭堃旧招复制,由四石改为二石,阴阳两面均刻。清末,两通石碑又被移入北岳庙内。
现存于北岳庙的这两通石碑为汉白石玉料,各高1.4米,宽0.65米,两通碑面东并立。左侧碑刻苏轼手书的《行香子述怀》,右侧碑刻苏轼手书的《临江仙惠州改前韵》:“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阆苑先生须自责,蟠桃动是千秋。不知人世苦厌求。东皇不拘束,肯为使君留。&rdqu
三
定窑是我国宋代主要瓷窑之一,其窑址在今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一带。因曲阳在宋代隶属定州,故而得名“定窑”。定窑瓷器始烧于五代,盛于宋、金,衰于元末。北宋时期,定窑不论生产规模,还是工艺技术,均已达到五大名窑之首。
对当时名满天下的定瓷,苏轼当然更加熟悉,其到定州后,在饮茶、饮酒与用膳方面都要用到定瓷器具。相传,苏轼曾在曲阳县令的陪同下专程巡视过定窑,后来其在《试院煎茶》一诗中,以“路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来赞誉定瓷的风彩。而此诗句,不仅是最早记载定窑的文献,还被今日研究古陶瓷的一些学者引为宋代定窑曾烧制有红釉定瓷的佐证。再是,从诗句中我们也得知:当时人们是用“煎茶”之法,而非今人的沸水冲泡茶叶。茶叶经水煎煮后茶水为红色,再把它注入布满各种纹饰的“定窑”白釉茶具中,圆形带有坡度的瓷盏会展现出丹红色茶水层次渐变中的定瓷纹饰。红色清纯莹澈的茶水被苏轼形容成一抔“红玉”,苏轼这浪漫、生动的比喻,干百年来令人倾倒。
苏轼尽管到曲阳只去过几次,但他给当地留下了宝贵的人文遗产,从而丰厚了当地的文化底蕴,因此当地百姓对他的忆念将世代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