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文化>>

从定州两座塔基地宫壁画略谈宋代绘画艺术

时间:2009-09-07 08:48:57  来源:  作者:

     河北定州古城,初为古中山国都城,是战国时期鲜虞族在北方建立的国家,号称“千乘之国”,后一直为华北地区重要的政治、文化、经济交流中心。由于中原文化、北方民族多元文化和外来文化的长期融合和积淀,使古定州文化艺术绚丽多姿。1969年在城内先后发掘了两座北宋塔基,除清理出大量金、银、玉、瓷器等重要文物外,在两座塔基内还发现了彩绘壁画。这些壁画匠心独具,属隋唐前代传统绘画与西方佛教美术有机结合后的嬗变产物。通过这些壁画也反映出工笔重彩国画从绘画技巧到表现形式上在当时已基本定型。因此,这些壁画是研究我国文化艺术发展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塔基壁画内容介绍
     静志寺真身舍利塔塔基内四壁均有壁画,四壁宽均为2米有余,高1米有余。券门两侧各画一天王,手中各持降妖剑及镇妖塔,凶眉怒眼,脚踏夜叉,作欲斩妖降魔状,连帔帛也随人物形态张狂飞舞,威风凛凛,望而生畏。东西两壁是礼佛图。东为梵王,作帝王形象;西为帝释,作贵妇人形象。二者皆为护法神,即所谓“佛行则金莲捧足,坐则宝座承躯,出则帝释居前,人则梵王在后,右有密集,左有金刚”。这两幅画描绘的是梵王、帝释在朝拜祭祀释迦牟尼时的情景。画中的梵王阔脸大耳络腮胡,大腹便便,衣饰华贵,眼睛平视前方,表情凝重严肃。三侍女眼神都在注视着梵王,象是在担心梵王会过度悲伤,四周落叶飘零。帝释体态丰腴,头饰珠宝,宽衫肥袖,帔帛飘动,形象雍容华贵。其左手持拂尘搭至肩上,由三侍女随从前后。北壁中间莲花座上供有舍利子及“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灵牌。两侧各绘五个僧人簇拥而立,双手合十面向灵位,神态严肃悲戚,画面寒风飒飒,黄叶飘零。从内容看,描绘的应是释迦牟尼的尸体火化后,其10名弟子安葬礼拜的情形。
  净众院舍利塔塔基呈方形,四壁长2.6米有余,壁画高1.5米有余,东西北三壁均有壁画。东西壁是礼乐图,这是上天为迎接释迦牟尼灵魂升天而设的乐队。两壁各绘有6位戎装乐师,皆面肥耳阔,挺胸腆肚,全神贯注尽情演奏,其背光熠熠,四周祥云环绕,衣带随和风在空中飘舞。塔基穹顶上绘有祥云、花束和凤凰。北壁是释迦牟尼涅磐图。描绘的是释迦牟尼死后,其10名弟子赶来奔丧的情景。画面中释迦牟尼的尸体侧卧高台之上,双目微闭,袒胸露足,十分安祥,似正枕臂微睡。周围是其10名弟子和其父母悲悼的景象。在高台的左侧,其父坐于薄团之上,伸手抚摸释迦牟尼的双脚。高台之后,其母正在暗自垂泪。弟子们有的捶胸顿足悲痛欲绝,有的嚎啕大哭涕泪滂沱,有的伏尸饮泣哽咽不语,有的哭昏在地难以自持,有的扑倒台前长跪不起……而在这个悲凄的画面中,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两个袒胸赤膊跣足手舞足蹈的飞天,其正待迎接释迦牟尼的灵魂升天。
   壁画的艺术渊源及其风格
  两座塔基壁画均出自北宋时期。壁画基层墙皮的制作与宋代建筑家李明仲着《营造法式》中所论述的工艺很一致,“画壁之制,先以粗泥搭络毕候稍干,再用泥横被一垂,以泥盖平方用中泥细衬,泥上施沙泥候水胀定收,压数遍,令泥面光泽”。
  究其画风,仍保留着盛唐遗风。一是从人物形象及服饰描绘上看,主体人物个个面肥耳阔,衣衫装束皆肥大而华贵,实属盛唐时风;二是从色彩上看,青绿色已得到有机应用。唐·张彦远在《论画·论画工用拓写》中总结有“古人不用石绿大青”之说,由于唐代佛教文化达到鼎盛时期,随之而来的佛教美术和异族绘画的色彩观使唐代绘画色彩丰富,从而影响中国绘画从色彩上走向写实,改变了前代传统绘画以红、黑为主的色彩局面。
  从绘画技巧上看,与前代传统画法大相径庭,其立体表现特征相当突出,人物及色彩不再是平涂的,而是应用西方佛教

|<<<<<12>>>>>|
绘画的演染法表现出立体的感觉。其作画是以白粉作底,以浓墨色线造形,再施以朱砂、土红、雄黄、石绿、石青、白垩、石膏、云母等矿物颜料进行深浅敷染,浓淡过渡,最后复勾。其以色笔晕染与铁线勾勒相结合,增加了色彩的厚度效果。这一勾线、渲染、着色的过程,与现代工笔重彩画画法基本一致,已完善了工笔重彩画从早期的“单线平涂”加“叠染”到唐代“线描勾勒法”和细腻“渲染法”的结合,从感觉上比盛唐时期的绘画更加完美。由此可见,工笔重彩画在技法和观念上已在这一时期进化到相当成熟的时期。
   其表现形式上,采取突出描绘主体人物,然后再细致刻画其余人物的神态,个别加以景物烘托的表现手法,形成整体画面的对立和统一。从画面上看,两个塔基的绘画表现形式基本相同,画师将释迦牟尼、梵王、帝释作为画面中主体人物,用传统绘画的视觉观,以超出其他人物数倍的形象着重描绘。一则体现主体人物身份与地位的不同:二则突出画面主题,将他们作为画面中心,也作为画面其他人物注目的焦点,使画面构图与表现内容形成统一。画师在突出刻画主体形象的同时,并不忽视每个辅助人物的形象描绘,如三个侍女,皆以担心的神态注视着梵王,从而对主体人物悲痛的表情从心理上又进行了进一步阐释。通过对释迦牟尼父母和弟子神态的描绘,一是烘托出画面的悲痛气氛;二是起到强化突出主体人物的作用。另对画面两侧两个飞天形象的刻画也很重要,其与本画面气氛形成强烈反差,但与东西两侧相临的天国礼乐画面形成气氛上的平行过渡,将天国与人间两个画面融汇于一宫,体现出释迦牟尼在境界提升时天上人间绝然不同的两种气氛,形成悲喜交加的空间场景。将传统的写意手法有机融入,用片片凋零的黄叶点布画面,来进一步衬托悲凉气氛,使画面意境更加充实,进一步达到情景交融的和谐统一。净众院塔基穹顶彩绘也是如此,以祥云、花束、凤凰布满天空,与东西两壁礼乐画面浑为一体,共同营造出天国里仙乐缭绕、歌舞升平的喜庆气氛。
   将两个塔基的壁画作比较,净众院塔基的几幅壁画显得更加精妙。其构思独到,表现手法高超,将两种不同气氛的画面融汇一宫,浑然一体。其绘制铁线刚劲,爽利洒落。通过多方面比较,应为近年来所发现的北宋壁画中之精品。尤其是释迦牟尼涅磐图,构思精巧,场面宏大,人物形象刻划神情俱备。画面人物虽多,但由于画师抓住了每个人物的心理,使其各具形态,生动传神。画面线条流畅舒展,立体感极强,布局非常协调,比例和****关系处理的也比较得当,表现出高度的绘画技巧,有着深厚的艺术感染力。从其绘画技巧及表现手法看,应是当时技艺高超的画师所为。所以说这幅壁画,迄今仍是发现的宋代壁画中难得的珍品。
   定州两座塔基地宫壁画真实反映了我国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历史片段,还反映出中华文化从历史上对异族文化极其宽容的接纳态度,所以,这也正是其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几千年来多元文化艺术经在华夏大地上的融合积淀和升华,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艺术风格,才是我们最值得自豪的。
  
|<< <<<12>>>>>|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