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文化>>

定州三宝───宋氏三姐妹

时间:2012-04-20 15:36:04  来源:  作者:

 

《宋氏三姐妹》,不是才华横溢、倾城倾国、传奇浪漫的人物故事。他们是定州的三宝:缂丝、定瓷、秧歌剧。因为他们都诞生或兴盛于宋代,艺术是相通的,所以冠以拟人化的称谓。
缂丝,又名刻丝、克丝,是传统的经纬交织装饰性丝织品。宋代庄绰着《鸡肋篇》:“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杼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宋金之战,导致政治和经济中心南迁。缂丝也由北方生产地定州,迁移到了苏州一带。故有“北有定州,南有松江”之说。宋代缂丝最负盛名,那时“河北定州所制最佳”,“宣和时期制作最盛”。缂丝的制作方法是通经断纬,织造过程十分繁复。古人常以“妇人一衣,终岁可就”形容缂丝的繁琐。缂丝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及价值,一直成为帝王和贵族追捧的对象。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形容缂丝织造为“以梭代笔”。缂丝也有“织中之圣”、“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北宋缂丝名家沈子蕃祖籍定州孟家庄,该村很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相继建立了沈子蕃文化广场、沈子蕃缂丝艺术展室。
缂丝对定瓷印花纹饰有相当深远的影响,很多定瓷印花纹饰直接取材于缂丝艺术作品。
定瓷,定州窑瓷器。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创烧于唐,盛于北宋,终于元,当今的定瓷烧造又趋于繁盛。定窑以白瓷著称,其胎质坚密细腻,釉色透明。“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是定瓷的真实写照。元代刘祁在《归潜志》中对定瓷高度赞美:“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其代表作是孩儿枕,民间有“凡求子者,得其瓷婴即得虎子”的传说。定窑颜色釉瓷器,虽少而精。宋代邵伯温《闻见录》曾有宋仁宗斥张贵妃接受臣僚王拱宸馈送定州红瓷的佳话。苏东坡在《咏定瓷》中有“定州花瓷琢红玉”的名句。
1969年定州文史工作者发掘了静志寺和净众院塔基地宫两座,出土定瓷170件,件件精美。当年的社会名流、虔诚的佛教信徒,视定瓷为珍宝,施舍给佛祖才是它们最好的归宿。
定州第三宝是养眼养神的秧歌剧,2006年,它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秧歌剧俗称定州秧歌,它是一地方剧种,而不是指单一的舞蹈。它发源于定州城北黑龙泉(即庞村镇的西南宋、东南宋、西坂、大西丈、苏泉)一带。定州秧歌的起源与宋代苏轼有密切联系,据《定州市志》记载,公元1093年他谪居定州,善察民情的他发现该地泉水潺潺,土壤肥沃,号召当地百姓种植水稻。稻农们插秧时随口哼唱着一种小调,精通音律的他将词曲整理后教人们传唱,所以人们称“稻秧歌”,即秧歌。“水上白鹤惊飞处,稻禾千里尽秧歌”是多么美妙的画面啊!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地方小戏。简单地说,苏东坡打造了一个新剧种。它的题材多是民间故事,内容多为: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对自由婚姻的向往,对忘恩负义、损人利己的抨击。艺术特点:一生一旦为主的生活小戏,念白生活化,以方言为主,唱词口语化,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听起来亲切感人。代表剧目有:《杨二舍化缘》、《双锁柜》、《老少换》等。秧歌艺人宋文川(1929年───2000年)演技高超,如泣如诉的唱腔具京剧程派的风格,沙哑的嗓音有卫梆子达子腔的味道,而又以荀慧生的“浪”取胜。征服了当年的“追星族”,演绎过风流倜傥的故事。有“拆了房,卖了砖,攒着钱,看文川”的美谈。
我市非常重视文化建设,秧歌剧团如雨后春笋般的多了起来,2010年5月,在中山公园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秧歌展演。苏东坡秧歌大剧院已列入十二五计划。新编剧《秧歌情》再现了苏东坡离开定州时与百姓依依惜别的深情。近几年,老艺人张占元为秧歌剧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定州秧歌的辉煌指日可待。
定州三宝,是定州文化的代表。文化是定州的一个窗口,三宝三姐妹是窗棂上三副曼妙的剪纸,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永远让人陶醉!据《定州旅游网》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