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立森定窑之谜
定窑创烧于何时,是隋代或唐初,还是唐中晚期?是官窑,还是民窑?贡御时间有多长?都有哪些工艺创新,对历史上瓷业的贡献是什么?
发现定窑。定窑虽因其在中国陶瓷史中的重要地位而屡见于文献记载,但由于窑火的熄灭,定窑遗址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并不为世人所知。人们依据文献资料在河北中部寻找定窑窑址,根据“窑以州名”的认知,认为窑址在定州,结果考察定州本地并没有发现窑址,窑址遗迹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1934年,时任北平大学工学院教授的叶麟趾先生,这位背负实业报国留洋归来的学者,决心揭开这个历史之谜。他通过实地考察,首次报道定窑遗址在河北省曲阳县的剪子村(即涧磁村)和仰泉村(也就是燕川村)。新中国成立后,又有故宫博物院的陈万里先生、冯先铭先生对定窑遗址进行了实地复查,基本确认了河北曲阳涧磁村一带即历史上记载的定窑遗址所在地。
揭秘定窑。20世纪60年代初和80年代中期,文物部门先后对定窑进行了两次发掘,2009年底至2010年初,对定窑遗址进行了第三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丰富的遗迹遗物,数以吨计的各时期的瓷器和窑具,其中完整或可复原标本就达数千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揭开了定窑许多历史谜团,被评为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考古发现并清理了从中晚唐到元代各个时期的地层,从而证明了定窑自中晚唐直至元代,乃至明代生产没有间断,窖火从未停息。我们发现的考古文化层堆积物很丰富。最重要的是在不同发掘地点发现了晚唐、五代到宋初的地层,其下即为生土,并出土有中唐时期特征的碗、执壶残片等,这种事实使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定窑的创烧时代在中晚唐时期,早不过中唐。这初步纠正了定窑创烧初唐和隋代的说法。又通过对燕川附近的野北、杏子沟等地的地面调查,发现了大量的元代遗物,推断出定窑在元代烧造规模仍较大,但产品质量下降,与宋金时期的精美定瓷已相差甚远。从而推断出,定窑成规模的瓷器生产在元代宣告结束。
另外,我们此次发掘出了一批代表定窑各时期贡御情况的重要遗物,如五代、宋代初期地层中的“官”字款器物,北宋至金代地层中的带“尚食局”、“尚药局”、“东宫”款,装饰龙纹器物的碗盘等。这说明自五代,历宋至金代定窑都在为宫廷烧制瓷器。另外,考古工作者发现在集中出土这些官用器物的地点,同时还生产胎釉粗劣、制作草率的另一类产品。由此推测定窑的官用精致产品似乎是由许多水平较高的窑户承造的,同时其还从事民间商品生产。
定窑创新。定窑要生产薄胎瓷器,就必须克服烧制中器物变形的问题,因此,定窑发明了“覆烧”的工艺。定窑的发掘不仅发现了大量精美的瓷器,同时也出土了大批量的不同形状的碗形支圈和环形支圈,用碗形支圈和环形支圈承托器物的口部入窑烧制即采用覆烧工艺,这种工艺首先解决了器物变形的问题,同时也由于覆烧的装窑密度大于一般的叠烧,特别是匣钵单烧,因此极大地提高了产量,有学者统计,采用覆烧工艺可以使瓷器产量比匣钵单烧方法提高4倍左右。定窑发明的覆烧工艺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对整个瓷器业生产的繁荣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定瓷之光
近年来,各级政府正在把定窑遗址的保护纳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视野中去考量,把定窑窑址的保护利用和定窑技艺的保护和传承纳入一个大盘子,整体推进,统一规划。一幅宏伟壮丽的整体保护、活态保护的画卷,正在徐徐铺开。定窑经历千年历史风雨之后又散发出了生命之光。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定窑遗址的保护工作。1956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将定窑遗址公布为重点文物古迹保护单位。1988年,国务院将定窑遗址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保护范围。1985年,曲阳县人民政府在定窑遗址设立了专门保护机构“定窑遗址文物保管所”,修建了专门的重要遗迹保护展示棚。
特别是近十年来,各级政府和文物部门对定窑遗址开展了一系列保护管理工作。制作遗址保护规划、支持对遗址进行科学发掘和保护、大力扶持复仿制品产业的发展、成立了定瓷研究室,培养出了定瓷制作大师陈文增等制瓷名人,以陈文增为代表的定瓷人在继承、挖掘古定瓷的基础上又开发创新新产品数百品种,产品远销日本、加拿大、美国、英国、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定瓷坯釉研究及艺术瓷产品等项目多次荣获省级、国家级金奖和专利。2006年“定瓷烧制技艺”被列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曲阳投资拍摄了《定窑考工记》纪录片,提出了建设定窑考古遗址公园的计划并开始积极实施等。
尽管定窑遗址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其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还不相称,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研究人才匮乏,考古发掘成果公布迟缓,复仿制人员少和场地分散,大部分为小作坊,严重影响了世界视野下的定窑研究和保护传承。
众所周知,定窑的保护利用,绝不仅仅只是作为窑址进行单一的文物保护,还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并传承弘扬传统技艺,积极推进生产性保护,开拓文化产业市场。“两条腿”走路才会给千年定窑带来勃勃生机。下一步文物部门要稳步推进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建设遗址博物馆,让出土的文物有安身之所,让流出去的文物能够回来展示。支持整理和出版定窑论着和考古资料,在遗址区外建设定窑复仿制产业园区,把分散的小作坊进行集中和整合,使定瓷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同时,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从而改善发展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作者系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据河北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