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文化>>

“中山松醪”与苏林”

时间:2013-05-17 15:26:14  来源:  作者:

华明琪
我市“中山松醪”酿造技艺被列入河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山松醪”本是传统文化与传统医药学珠联璧合的产物,含有“长寿、康健”等美好寓意,以及“祛风散寒、滋阴养颜、消肿利水”之功效。
据相关资料记载,历史文化名酒“中山松醪”,是北宋名臣、大文豪苏轼在定州“松醪”酒工艺基础上进行改进酿造而成的,并命名为“中山松醪”,享有“一口品三酒(白酒、米酒、药酒),五味(醇味、松香味、蜜味、酸味、苦味)归一盅”的美誉。苏轼是名副其实的酿酒师,他不仅会鉴别酒,而且会酿酒,会制作药酒。他在《超然台记》中说:“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苏轼在《中山松醪赋》中描述道:“曾日饮之几何,觉天刑之可逃。投柱杖而起行,罢儿童之抑搔。望西山之咫尺,欲霓裳以游遨。跨超峰之奔鹿,接挂壁之飞猱。遂从此而入海,渺翻天之云涛。使夫嵇、阮之伦,与八仙之群豪。……颠倒白纶巾,淋漓宫锦袍……”。苏轼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赞叹这种文化名酒的神奇功效,抒发了遨游云海苍天与文豪仙圣华屋绮筵,觥筹交错的豪放情怀。在北宋政坛“黑云压城、白色恐怖”时期,苏轼能从贬谪流放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以幽默的笔调笑对人生,其乐观旷达的精神非常人能比。他把自己在定州参与酿酒之事写赋抒情,可见“中山松醪”在其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那是宋元佑八年九月,苏轼因政见不同、直言谏君,由礼部尚书贬为定州知州。在短短的八个月里,苏轼整饬军纪,惩治腐败,增修弓箭社,加强边防建设,解决内忧,发展生产,实行“粮米减价”和“开仓贷米”,除此之外,通过民情察访,了解地方“松醪”历史及生产情况。“松醪”,是用松脂、松花、松子、松叶酿制成的低度药酒,有一定的保健作用。《神农本草经》云:“松叶、松节、松胶皆可为酒”。《本草纲目》载:“松脂,味苦温,主疽恶疮、头疡白秃、疥搔风气,安五藏,除热,久服轻身不老延年”。“松醪”工艺源自汉晋时期,到了唐代“松醪”已形成传统,那时以“松醪”待客作为很高的礼遇,许多唐代诗人都曾歌咏过这种酒。刘禹锡有“橘树沙洲暗,松醪酒肆香”的名句;李商隐也有“赊取松醪一斗酒,与君相伴沥烦襟”的著名诗句,这说明当时“松醪”酒在民间已很盛行。
晚年的苏轼也对饮“松醪”喜爱有加,任职定州后,曾对“松醪”的酿造工艺提出过建议,具体的酿制方法是用黄米、松子和陈皮入锅蒸,再加入葛根、杏仁、三七、丹参、山楂、大料混在一起煮,加入麦曲,经发酵、过滤、沉淀等工序,即是香醇可口的松醪酒了。苏轼将改进工艺后的“松醪”命名为“中山松醪”,还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中山松醪赋》,曾曰:“后予为中山守,以松节酿酒”。苏轼为定州打造了一面文化“金牌”,流传千年,造福世代。
至今,在定州市孟家庄一带流传着“中山松醪”与“苏林”的故事。那是元佑九年初春,苏轼再次西行来到孟家庄,这次他带来了松籽,指导百姓在“窦王濠”周边绿化。苏轼对种植松籽很有经验,在《东坡杂记》中曾叙述过他的松籽直播法:“在初春用大铁锤在荒茅地上凿一数寸深的小坑,放上数粒果实,春天过后就会生长出来。刚开始生长时怕牛、羊啃,所以在荒茅地上用茅草作掩护。若在杂草不生的地方,就夹杂着一些大麦一起种,依靠麦荫才能成活。并用荆棘保护,有三五年就能长起来”。原来,苏轼一生酷爱松树,少年时代,他年年都要栽植松树,十多年里,亲手栽的松树多达数万株,曾被传为古今佳话。《东坡杂记》曾记载:“予少年颇知种松,手植数万株,皆中梁柱矣”。被贬定州时,闲暇时间在州衙周围栽松,以为乐事。后来,孟家庄百姓称苏轼到过的“窦王濠”为“东坡濠”,谐音是“东坡好”,有赞美之情;称苏轼种植的松树为“苏林”,有纪念之意。据传,后来“中山松醪”所用原料就曾取自于此处的“苏林”,水源就来自于邻近的黑龙泉,泉边的村子称为“苏泉村”,也是苏轼首创“定州秧歌”的发源地。
年复一年,朝代轮回,文人墨客有一共识:饮“中山松醪”,品历史文化,享健康之福。“中山松醪”自苏轼创酿后,历经金、元、明、清历朝,上千年不衰,到中华民国时期达到鼎盛,并有了专门生产该酒的“永泰昌”商号。由于日军侵华,“中山松醪”酒厂曾毁于战火,1984年恢复生产至今。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