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的贡院创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以前定州一带的生员参加考试都要赶到百余里以外的正定城,定州牧王大年体恤士子,奏请朝廷在定州建起文武两科兼具的院。贡院的修建不但方便了定州及附近地方学子考取秀才和贡生,也为定州带来了文昌武运。至清代末年,定州共中得文武举人227人之多。人称“有事无事奏三本”的郝浴,就是在这里考取的举人,定州历史上的三位武状元有两名出自乾隆年间。其实,作为京畿大州,定州一直以来就是一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才济济,英杰辈出。单说盛唐时期著名的“五姓七氏”之一的博陵崔氏家族,就足以让定州人乐道千年之久。崔氏家族中最著名的又要数“连中四元”的崔元翰(729-795年),50岁时“连中元”状元及第的崔元翰,又参加博学宏词制科、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考试,均为第一名,崔元翰因此又被称为“崔四头”。写过“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名句的崔护也是博陵崔氏,崔家还有唐朝鸿胪卿崔诉、明朝吏部尚书崔恭等等。宋代理学首创者程??兄弟,祖籍也在定州。由此说来,是定州的文化背景奠定了定州贡院的文脉基础。
1905年9月2日,光绪皇帝颁布上谕:自丙午科(1906年)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自此,贡院里曾经的狂喜与哀怨戛然停止,一切都变得了无声息。贡院再次热闹起来是在20年后,起因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那时,出入贡院的是一些留洋归来的博士、大学教授。贡院大门前的两根旗杆上,高高飘扬起白底红字的“平”字大旗,大门两边的墙上分别写上“除文盲,作新民”六个大字,那堵曾是金榜题名的影壁上,画上了八幅图画,书写着“智、富、强、公”几个大字,一批富有强烈爱国心与使命感的知识分子决心要用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改造中国乡村社会“愚穷、弱、私”的顽疾。这种“以文艺教育救愚,以生计教育救穷,以公民教育救私,以卫生教育救弱”的运动,一直延续到抗战全面爆发。当时,定州的许多乡绅纷纷走进贡院,接受新思想,并将新的观念带回自己的村庄。
那些激情洋溢的人物一批接一批地远行了,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历史的贡院留了下来,同日时留下来的还有号舍中挥散不去的沉闷抑郁的气息,毕竟那里凝聚过太多的人生希翼,细算起来,中国的科举制度前后延续了近1300年,几乎占据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五分之三,占据了中国50年文明史的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曾经造就了十万进士、百万举人的科举考试制度,不单是组成了历代官员的基本队伍,也为中华民族的群体人格烙上了难以抹去的文化印记。
站在空荡的院子里,抬眼看见后楼灰色的墙体上残留着“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大幅毛主席语录,时空竟然如此神妙地跨越了几个不同的时段,纷杂的历史一下子汇集在了这个承载着中国文化进程的具象空间,这一块可以久久地驻足凝视回味的空间之中。据《中山古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