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定州农业>>

三领”农民创业显其能

时间:2015-08-13 17:21:15  来源:  作者:

本报记者杨梦来刘鹏
创办经济实体带领农民致富、怀有一技之长在企业大显身手、足不出户依靠网络签订单……如今,在我市,一批新型职业农民竞相涌现,他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迸发出勃勃的创业激情,成为引领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排头兵”,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红领”农民:搭建起农民“致富桥”
“如青有股子闯劲,致富不忘乡亲,在村里建起了厂子,带领俺们老百姓发家致富奔小康。”说起息冢镇王莽村村委会主任杨如青,村民们赞不绝口。
10年来,杨如青从开小卖部卖水暖建材,再到成立石家庄冠隆地板采暖工程有限公司,逐步干出了一番事业,成为当地年轻人创业成功的典范。发家致富后,他不忘回报家乡,去年投资500多万元建起了年产600吨的红薯粉条加工厂,不仅对农民种植的红薯“订单”收购,还让村里1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让农民增收300多万元。像杨如青这样的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红领”农民。
据了解,我市根据产业布局和发展特色,有针对性地对“土专家”“田秀才”等种养大户、养殖能手、创业标兵进行教育和培训,再把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受到群众拥护的党员选拔到村“两委”班子中来。同时制定出台了行之有效的“助长”措施,在信贷、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农村党员干部组建经纪人协会和各类经济合作组织,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一个党员能人,示范引领一片,带活一方经济。2013年,西城区小奇连村党支部书记王志雨联合孙阳龙等6名村党员,投资20万元,组建了“艺术韭菜”培育区和育苗区的农业合作社。经过两年多发展,目前入社社员达到28户,协议种植户增至15户,年产“艺术韭菜”3万多盆,种植户亩均效益3000多元。据了解,在我市1552家各类农民合作组织中,由党员干部建立的占八成以上,注册资金22.6亿元,受益农民15万户。
“蓝领”农民:在家门口当上“产业工人”
近年来,随着全市民营企业的规模发展,当地有些农民把自家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规模经营,自己进厂务工,从一名普通的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有的成为技术骨干和生产标兵,真正变成了企业的“蓝领”。
双天工业园区是我市最大的民营产业基地,这里几十家企业的一线工人大都来自附近村庄。叮咛店镇的村民边宁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两年前他参加了市里举办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自从拿到了焊工等级证书后,便应聘到该基地的一家机械制造公司上班,在家门口当上“产业工人”。“根据工作量,我的月工资可达5000元,骑电动车从家到厂子也就15分钟,每天准时上下班,工作之余还能照顾家里家外。”据了解,目前,该园区从业人员达到5200人,其中有4000人来自附近村镇,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当起了“蓝领”。当前,我市依托创业辅导基地、技工学校、职业学校等机构,大力实施“专业技能培训工程”,让上万名农民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并积极协调民营经济组织吸收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就业,让农民实现了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目前,我市有6万多农民靠着学到的技能,成为定州伊利、河北长安、东方铸造、养殖基地、大型超市等企业的“蓝领”。他们白天上班,工作之余照顾家庭,还有节假日,既不误农时,又发展了经济。“白领”农民:把苗木“种”到网上
“独坐中军帐,手把鼠标点,网上谈业务,科技挣大钱。”这是流传在大辛庄镇苗农口中的一段顺口溜。如今,电子商务让大辛庄镇苗农走上了科学化种植、网络化销售的发展之路。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建专业网站、微信群、QQ群等多种方式交流经验、分享信息、展示产品,“互联网+”为农民插上了增收致富的“翅膀”。当地农民利用互联网络,把苗木“种”到网上,实现了市场有份额,网络有定单,成为令人羡慕的“白领”农民。
“以前洽谈苗木业务,主要是靠参加苗木展会或走南闯北上门推销。现在,电子网络销售越来越火爆。”中古村苗木种植户郭伟峰说,3年前他建立了自己的苗木花卉网站,三天两头接到各地苗木经销商的电话,他60%的业务是通过网络销售的。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种植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当地越来越多的农民用上了智能手机,接上了宽带。这些农民不再满足于“庄稼活不用学,怎样干凭感觉,别人咋种咱咋种”的传统模式,而是通过互联网等网络平台,了解苗木市场信息,研究苗木发展方向,做到种植销售心中有数。
“我们村80%的家庭都有自己的苗木网站,一种是自己有网络管理队伍,负责网站维护与内容更新,另一种是花钱让网络公司设计网站,并让该公司负责后台维护,村民们每天利用互联网络查看市场行情、交易信息、洽谈业务已成为新常态。”齐堡社区党支部书记和玉仓介绍说。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