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传承,可以让一座城市底蕴厚重;文化的创新,可以让一座城市“年轻”起来。近日,中国报业先进工作者优秀案例发布会暨全国百媒定州行采风活动在河北省定州市举行,本报记者近距离了解千年古城的人文历史和文化底蕴,亲身体验定州加快跨越赶超、建设现代化高品质中等城市的发展速度。大美定州,向我们展现了新时代新征程的壮美画卷。
此次采访活动以“浪漫明月照春来”“魅力古城展风采”“平民教育育新风”“平教精神谱新篇”为主题,采访团深入定州市明月店镇三十里铺村、东亭镇翟城村、黄家葡萄酒庄等地进行采访,亲身感受定州的独特风光、人文历史,见证定州现代化高品质发展的历程。
千年古城
历史文化“吸睛”又“吸金”
定州在历史上的名称,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公元前506年,白狄鲜虞部落在中人城(今唐县西北的粟山)建国,史称“鲜虞中山”。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迁都于顾,顾即今定州市。汉代的王侯墓群、唐代的文庙、宋代的开元寺塔、元代的大道观、明代的南城门、清代的贡院、民国时期的晏阳初旧居、县级博物馆中馆藏最多的定州市博物馆……见证了定州的千年沧桑和今日辉煌。
贡院、开元寺塔和文庙呈“品”字形布局,构成定州市区旅游的“金三角”。红墙灰瓦存古风,别有一番韵味。定州历史底蕴丰厚,日益提升的城市颜值、开放包容的人文情怀,都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为让千年古城再现昔日繁华,定州市科学编制了《定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定州市全域旅游规划》《定州市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以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奋力打造全域旅游“定州名片”。按照“分批开发、连片保护”的发展思路,定州全面加快古城恢复改造,充分挖掘文物内涵,守护文化根脉,让尘封的历史文化遗存“活起来”,
让书本里的人物和故事“走出来”,让“中山文化”绽放出更为璀璨夺目的时代光彩。
定州以文塑城、以文赋能,打造新场景、做精新文创、做实新消费,把可利用的资源转化为产品,给文化“加码”、为旅游“赋能”,在锻造历史文化新价值、打造文旅产业新高地上率先破题,抢跑“文旅+”产业新赛道,让历史文化“吸睛”又“吸金”。
文旅融合
“风景”变“钱景”
采访团为探寻晏阳初的思想“火种”,来到东亭镇翟城村。“晏阳初与陶行知并称为‘南陶北晏’,他与定州有着长达十几年的情缘。”镇长邢佳介绍,晏阳初于1926年从美国归国,在定州设立“中华平民教育总会办事处”,从此,小村庄迎来留洋博士。翟城村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通过调换、租赁等方式,盘活晏阳初故居周边闲置宅基地,投资120万元修缮晏阳初故居、晏阳初展览馆、女子学校旧址、平教会旧址等,打造乡村文化旅游新典范。
定州市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进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农民除了通过参与产业发展获得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外,还可以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中获得分红,获得增值收益。
定州市用“旅游+”思维赋能“多彩”产业大发展、快发展,通过政府搭台,举办海棠花节、梨花节、采摘节、乡村文化节等节庆活动,以花为媒,吸引外地游客,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延长产业链,形成新型乡村田园综合体,唱出了红红火火的文化戏、经济戏,让“风景”变“钱景”,美了乡村富了村民,为乡村振兴锦上添“花”。
乡村振兴
苗木花卉成生态富民大产业
浪漫明月照春来。置身于定州市明月店镇三十里铺村,放眼望去,满目翠绿。千亩海棠园分为东园和西园,设有心蕾花卉、鸟蛋雕刻、煮世铁壶、荣儿花馍、海堂盆景、定州舞墨等20多个特色展品。
据介绍,村里成立了绚丽苗木花卉农民专业合作社,苗木花卉产业占全村农业总产值的91%,97%的村民从事苗木花卉种植及相关工作,80%的村民掌握了苗木花卉种植技术,同时,依托苗木资源优势,推动林下经济发展,诗情画意满田园。
定州市依托明月店镇、东亭镇、大辛庄镇和清风店镇等创建高品质乡村振兴示范区,形成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集中展示区。全市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超30万亩,已发展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苗木繁育基地,年销售收入57亿元,实现了经济效益、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现已成为生态富民大产业。定州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苗木花卉产业示范园区和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